七一社区        注册

蓝天写下“了不起的中国故事”——记空军英雄试飞员群体

2013年08月22日09:4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蓝天写下“了不起的中国故事”

20分钟完美飞行

1992年的一个冬日,西北某机场。3架飞机从东方飞来。不知谁眼尖,首先喊了一声“加上了,加上了”,只见大飞机一边一根管子,不偏不倚地接在战斗机头上,双机平稳飞翔,对接成功了!空中加受油成功了!几分钟后,两机脱离,安全返回。

看似简单的空中加油,凝聚着常庆贤、汤连刚等8名试飞员和航空科研人员近3年的心血。他们攻克了数百项技术难关,一次次试飞,不是距离太远够不着,就是软管刚碰上受油头就断裂。无数次试飞冒险,终于换来对接加油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试飞员英勇无畏的身影。这是“试飞专家”雷强最铭心刻骨的一次飞行,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试飞。1998年3月23日,他驾驶着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机——歼-10飞上蓝天。他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一个灵巧的下滑,飞机轻盈地落在跑道上。

停机坪上,人们紧紧拥抱,任泪水奔流。20分钟完美飞行,对科研人员来说,却是那样漫长。近20年时间,全国300多家科研院所生产厂家为它集智攻关,通力协作,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为它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歼-10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航空史30余项空白,使我国一跃成为能自主研制三代战机的国家,开创了三代战机研制中唯一没有摔过飞机的纪录,空军两个试飞部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歼-10飞机项目的行政总指挥刘高倬说,歼-10的研制缩短了中国航空工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

经过60多年努力,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跻身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在这个进程中,空军试飞员发挥了巨大作用。

会飞的工程师

新一代空军试飞员,既有精湛的飞行技术,又有广博的工程理论,既能出色完成试飞任务,又能配合工程人员进行新机的设计研制,被誉为“会飞的工程师”。我国首批双学士加硕士飞行员张景亭,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年,某新型战机进入大侧风试飞阶段。一连几天,天气异常,机场地面风速都超过了设计数据。试飞那天,侧风超过设计值3米,张景亭按照处置预案起飞,放伞后发生意外:伞的风标效应大大超过预期,机头剧烈偏转,飞机急速滑向跑道边缘。说时迟,那时快,张景亭机智地抛掉减速伞,不断修正方向,终于将战机稳稳停在跑道边上。张景亭修正大侧风的操纵方法,在该型战机操纵中得到普遍推广。

2002年,国产某新机试飞前,时任空军某试飞部队副部队长的梁万俊在参加完台上试验和闭环试验后,提出驾驶杆的操纵设计有点不符合飞行员习惯。设计人员和厂方反复论证认为,当前的设计是可行的,而且就现有技术情况来看,很难再有改进。“空中飞行员操纵是否灵巧顺手,直接影响飞行质量,未来战争,战机稍纵即逝,丝毫的操纵障碍都可能延误战机,甚至带来灾难。”一种职业本能告诉梁万俊必须坚持自己的看法。为此,好长一段时间,设计方和厂家都怕见他,说他太“倔”。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小小的改进,对改善该型战机的操纵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今,空军试飞员已成为航空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他们与航空科研人员携手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掌握了一大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尖端技术。

1991年,因成功试飞我国第一架K-8V变稳飞机,汤连刚、李存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7年,因成功完成某型导弹系统研制试靶,空军某试飞部队集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