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出来的豪气
时至今日,说起歼—10首飞时的情景,空军级试飞专家雷强依然感慨万千。一般来说,新机研制时采用新品率通常只有30%。而歼—10作为我国的首型三代飞机,却承载着60%以上的高新技术。新品率越高,风险性越大。
1998年3月23日,雷强跨进歼—10座舱之后,起动、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升空,雷强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20分钟之后,一个灵巧的下滑,飞机安全落在了跑道上。歼—10首飞成功了!
歼—10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航空史30余项空白,使我国一跃成为能自主研制三代战机的国家,创造了三代战机研制中唯一没有摔过飞机的纪录,空军两个试飞部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空军级试飞专家张景亭认为,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原因有很多,比如我国在三代机试飞上的后发优势,集全行业之力,选择了最佳研发方案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试飞员们过硬的试飞本领。
1993年,歼—10战机正在研制过程中,雷强等人被选派到国外接受培训。刚入校时,一位教官对雷强说,中国也有试飞员吗?这种态度让雷强的心里憋着一股火,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飞出个样子来,绝不能给国家、给空军丢脸。
三角翼失速尾旋是世界试飞领域公认的“死亡禁地”。按照飞行教科书,这一课目最多不能超过3圈。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雷强认为,他完全可以突破这一极限。在和学院签下“生死状”后,雷强与一名老教官跨入了座舱。在空中,他操纵飞机进入了失速尾旋状态,直至完成4圈才改出“倒飞”状态并安然落地,刷新了这一试飞课目的纪录。
这次培训期间,雷强还把苏—27飞机尾冲飞了172次,把“眼镜蛇机动”飞了44次,还攻克了小速度斤斗、跃升侧转等一系列高难度试飞课目。培训结业典礼上,院长为他颁发结业证书,竖起大拇指说,“中国试飞员,一流的!”
李中华、张景亭、徐勇凌等人也曾远赴国外接受过极其艰苦的培训,练成了高超的试飞技艺,得到了国外高水平试飞员的认可。空军某试飞部队副部队长兼参谋长李吉宽说,试飞员与最先进的飞机打交道,光有胆子不够,关键是靠脑子,也就是丰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 空军英雄试飞员群体先进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