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深圳大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调查

体坛聚焦·关注体育场馆赛后利用①:走不出的“亏损魔咒”?

2013年08月21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办赛必先建馆。大凡承办一项综合性体育赛事,一个城市至少会兴建“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各类场馆。赛事结束后,这些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如何?如何走出场馆赛后运营利用的新路?本报今起刊发“关注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列文章,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两年前,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绿色、简约、节俭,让世界看到深圳“不一样的精彩”,为这座城市积累下了物质、精神和制度财富。

其中,秉承节俭办会的宗旨,场馆赛后利用,也是当时相关部门谋划的重点。两年后,“后大运”时代,深圳各大场馆利用如何?是否能破解大赛后体育场馆利用的难题?记者就此展开走访。

人流少配套差,多个场馆很“寂寞”

“实在太远了。”深圳李女士第一次带孩子去深圳大运中心,就被“吓退了”,“原本听说这里可以学游泳,想带孩子来报个班。但这里比想象中的还要偏远,实在不方便。”

与李女士感受类似的市民,在深圳不在少数。他们慕大运之名而来,却又因路途遥远悻悻而返。

深圳大运中心位于深圳东北部龙岗区,距市中心福田区约35公里,需先搭乘地铁20多个站,再换乘两站公交或步行20分钟,单程用时约两小时。而且,在场馆周边打车十分困难。

深圳王先生家住龙岗区布吉街道,偶尔会和儿子一起到大运中心游泳,成为大运中心为数不多的“粉丝”之一。

“龙岗区体育场馆很少,这里到我家走高速要半个多小时,但也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王先生表示,大运中心建设得很不错,但是却一直没利用起来,“难道就不能多搞些活动,哪怕是公益活动都行。你看这个湖这么漂亮,在这里被荒废了。”

“平时来这里的人太少了,没什么好玩的,除了迷笛音乐节热闹过3天外,就一直这么冷清。”大运中心一名保安介绍。

记者了解到,有时为了省电,夜晚体育馆的外墙装饰灯不会打开,炫彩的“水晶石”不再“水晶”。与记者聊完后,傍晚时分,该保安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打起了瞌睡。偶尔有人经过,会抬头瞄一眼。

与大运中心遭遇类似“地域窘境”的,还有深圳湾体育中心、盐田体育中心等。

“目前来馆的主要是羽毛球爱好者。在大型商演活动方面我们跟市区场馆的人气相比还很不足。”深圳盐田体育中心负责人表示,因为中心距离市区较远,周边常住人口偏少,且无直通地铁,人气受到影响。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