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深圳大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调查

体坛聚焦·关注体育场馆赛后利用①:走不出的“亏损魔咒”?

2013年08月21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期要科学规划,运营需多方合力

高投入、高成本带来的运营困难,使得深圳许多体育场馆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陷入两难。

“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打场羽毛球,每小时要70元,太贵了!”市民李小姐感叹,居高不下的场地费,让不少热爱运动的市民只能望而却步。

事实上,即便收费高,深圳湾体育中心也只能保证基本的收支平衡。“这或许是大运新建场馆里面唯一不亏损的一个。”该中心工作人员陈小姐介绍,由于企业自主经营,公司会想方设法盈利。据了解,2012年,深圳湾体育中心共举办大型商业演出、体育赛事、企业晚会、发布会及展览等活动近百场 ,吸引客流约200万人。此外,该中心创建寓教于乐的主题商业模式,吸引优秀早教培训机构和餐饮休闲品牌38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承照认为,中国的场馆建设在战略上大多先天不足,“前期从政治角度考虑规划选址,后期想要从市场经济角度解决问题为时已晚”。

他认为,要破解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难题,国家就应该先建立起“设计—规划—理论”完整的政策体系。对于现有的场馆,应按照数量、类型、需求、规模进行产业化发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合理规划空间和布局,和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场馆设施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企业、办赛主体等几方面的关系,更需要明确部门职责,通力配合,合力推进。”中共深圳市委党校2011年一项调研报告中提出,希望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实行管办分离,同时借鉴并推行场馆设施特许经营,也希望相关部门提供优惠政策,减轻场馆税费负担。(记者 吕绍刚)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21日 23 版)

上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