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深圳大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调查

体坛聚焦·关注体育场馆赛后利用①:走不出的“亏损魔咒”?

2013年08月21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模式虽不同,收支平衡都很难

深圳大运场馆的利用,还面临着负担过重、缺乏政策支持、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

据了解,深圳市为筹备大运会共建设了62个场馆。其中,新建场馆21个,改扩建场馆31个,临建场馆10个。

这些场馆归属极为复杂:有市、区文体旅游局直属的,如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龙岗区体育中心网球场等;有教育部门管理的,如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足球场等;有国资部门委托企业经营的,如大运中心“一场两馆”等;有企业所属的,如深圳湾体育中心。

这导致在运作模式上,既有事业单位管理的,也有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还有全部市场化的。

无论哪种权属关系,都面临着投入和产出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大运中心总投资41.48亿元,每年维护成本约6000万元;宝安体育中心投资8.69亿元,年运营成本约3800万元;深圳湾体育中心为华润集团投资建设,年总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这些场馆能维持收支平衡的少之又少。业内人士透露,能耗、人工等庞大维护费用,使得不少体育场馆难逃“成本黑洞”和“亏损魔咒”。

以深圳体育馆为例,该馆全年分时段向市民免费开放1035小时,深圳市属专业运动队全年使用主馆训练1860小时。“但财政每年购买服务经费只有100多万元,只够深圳体育馆水电费。”知情人士表示。

得益于将网球场、羽毛球场和体育场塑胶跑道等向社会免费开放一定时段,深圳宝安区体育中心人气相对比较旺,每年累计接待健身人数约300万人。该中心目前每年创收约1400万元,运营成本却约3800万元,2400万元缺口由政府补贴。

“我们也努力通过举办各种商业文体活动创收,不断减轻财政负担,但每逢场馆举办大型活动时,常会遭到市民质疑和反对。”深圳市宝安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会对场馆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