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基层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时常会遇到群众会将下村工作的干部进行比较。遇到群众对干部的评价的时候,自己也不自觉会绷紧心里的弦,拿群众的口碑来对照着自己工作中的言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争取在群众工作中留个好印象。
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总体来讲,包含着对下村工作人员的德行、作风、务实、清廉、工作成绩等几个方面。这里面,就包含着干部的作风好坏问题。作风好的干部,务实的干部,会让群众记住并称赞;作风差的干部,会在群众中留下坏的印象,甚至影响很坏。如何在服务基层中转变作风,做一个“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笔者认为:应该照好“三面镜子”,方能成为合格的、群众认可的干部。
以德为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王夫之也曾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说明,早在古代德行就是摆在首位的。德也是一种文明,一种传统,表现了分歧的社会需求与时代精力。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也曾指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德是为官之魂。我们党历来都是以德为先,重视德的建设。德的好坏,关系着人民利益、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德的高低,不但关系到自身的工作开展,还关系着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以纪为镜。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基层工作的干部还应该认识到,群众是通过身边的党员中展现出来的一言一行来认识我们党员队伍和我们的党的,也是通过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来认识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的。如果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不能做到严于律己,抵御住各种诱惑,正确对待“位子、车子、房子、票子”等与个人利益相关的问题,群众便会看轻干部队伍,便会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便会产生抱怨,甚至出现抵触。所以,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对个人名利淡如水,坚决抵制腐败,坚决地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端行为作斗争。
以民为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干部应时刻做到以民为镜,以群众的评价来评判自身工作的实效。在基层工作中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以踏踏实实做事的敬业精神、负责态度,做好自己承担的各项工作。在下基层做群众工作中,只要讲实话、鼓实劲、干实事,便会见实效。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要体现在为人民谋福福祉、为民谋利益,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给群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基层工作中树立起一门心思扑在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为民谋利,群众会看在眼里,会记在心里。这样的干部,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得到群众的拥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