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外地人在北京开门店有多么难?年轻姑娘自己创业有多少坎?

视窗·走近小商户②:一家服装店的四年打拼

2013年08月16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力资源管理,杨娜并没有太多经验。一开始,她没觉得“管人”有多难。签了合同之后,简单把自己招待顾客的经验跟店员叮嘱了几遍,就让他们上岗了。然而,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

团结湖路店开业的第一个月,销售额不乐观;更没想到的是,朝阳门店的销售额也不如自己亲自打理的时候。杨娜几经观察,终于发现了蹊跷:店员根本没有按照自己的叮嘱招待顾客,而是对大部分顾客都不热情。顾客进门后,店员爱搭不理,结果很多顾客只是简单看看,什么东西都没买就走了。 

“现在,我的主要责任不再是管店,而是管人了。”杨娜说,店是死的,人是活的,管人也需要更灵活的方法,设定更灵活的激励机制。

为了给自己“充电”,杨娜向不少朋友请教,打听管理方面的书籍。她成了图书馆和书店的常客。

渐渐地,杨娜开始掌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比如,基本工资和奖励工资应该如何分配比例;如何让员工把店铺经营当成一种责任。杨娜重新设计了新的薪酬机制,逐步提高了店员的积极性,也改善了店面的经营情况。

“需要充电的地方还不止这些。”杨娜说,客户需求在不断变化,想要跟上客户的脚步,也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比如看时尚杂志、浏览时尚网站、向设计师请教等,提升品位和对产品质量的鉴别能力。

“另外,很多顾客在讨价还价时会说,网上卖多少钱,比你家还要便宜。”杨娜说,她也想开一个网店,最近正在抓紧学习网店知识。等时机成熟,就会在合适的平台推出线上经营。

从赚钱到做事,让创业实现“转型升级”

向品牌经营过渡,会有不少困难,但相信努力了就有回报

经营了4年的家居服装等产品之后,杨娜觉得该“转型升级”了,也就是从原来简单的代理销售,向品牌经营过渡。

杨娜说,4年来的生意,更多是谋生手段,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现在,她想在创业中融入更多思考,从“简单赚钱”到“认真做事”。

平时闲下来,杨娜喜欢到大商场逛街,特别是到一些品牌服装店。杨娜说,自己经常会在梦里拥有了这样一家服装店:个性化的装修、明亮的落地窗,摆放着别具风格的衣服,进来的人们即便不买衣服也想多呆一会儿……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杨娜先是注册了一个自己的服装品牌,聘请了一位原供职于知名外资设计服装公司的设计师,几经筹划,她打算在朝阳区石佛营附近再开一家新店。

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杨娜要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山东老家的服装加工厂,和生产商谈合作细节,比如交货时间、加工工艺、费用计算方法等。幸运的是,很多厂家是曾经有过合作的老朋友,互相比较信任,免去了不少麻烦。

展望未来,杨娜也有不少压力:雇员工资涨得很快,现在每个人每月少说也要3000多元。加上店面租金,一年下来,几家店面正常运转的费用至少60万元。而且,作为品牌经营的一位新兵,她不清楚未来路上会有多少变数。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