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会议中的形式主义,不能片面追求时间长短,而应该以是否解决问题为唯一标尺,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据8月7日人民日报)
之前,文山会海的工作模式导致一些领导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正在开会,另一种是正在去开会的路上,而这也恰是“搪塞”来访群众最“堂而皇之”的“借口”;会议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一些领导没有“精力”再处理具体事务,面对群众工作、突发状况难免会有些“吃力”,导致群众冠之“只会开会”的帽子。
“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一些地方改会风精简会议,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有一些地方却也走进了“不会开会”的境地。
一种是不会讲话,说惯了大话套话的领导,一旦把空话、虚话从会议稿中精简掉,可能就真的只剩下“会后,请大家到三楼餐厅用餐”了;另一种是不让讲话,以缩短时间精简会议为名,跳过了必要的讨论和表决,把会议演变成了大搞“一言堂”的工具。从“口若悬河”到无话可说,从文山会海到“一人会议”,这会风显然是越转越走味,越变越尴尬。
无论是“只会开会”还是“不会开会”,都暴露了这些领导缺乏实践不能联系实际,漠视群众不善广纳谏言的弊病,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作怪。若要解决这类问题,走出这个困境,唯有处理好“言”与“听”,“精”与“简”的关系。
要说群众爱听的话,首先得爱听群众说话。到群众中去聆听,用心倾听最真挚的声音,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深与群众的感情,用心去做每一件工作,那么,在开会的时候,才能说出群众想听的话爱听的话。
开会要图“精”求“简”,不能图“静”求“减”。会议需不需要开,会议议程应该有哪些,哪些程序需要简化,哪些步骤可以减掉,都需要有科学的论证,不可片面的将“简”理解成“减”,将“精”理解成“静”,而略过必须环节,要充分发扬会议民主,让大家都能充分发表意见,让会议发挥众议而决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