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历来备受关注。因公务往来而产生公务接待,迎来送往间,有没有规矩,是否按章行事,怎么杜绝大吃大喝,这是公众很关心的话题。最近,在记者的一些调查中,却发现公务接待相关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一些架空现象。(人民网)
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尚往来。在机关内部,正常的应酬活动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接待本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在一些地方、部门,公务接待明显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畴,成为一种不正之风,甚至演变为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公务接待成了官场腐败的重要一环,天价公务接待事件强烈刺激着公众的眼球。权力是把双刃剑,而作为公共权力的产物,公务接待也变成了公款吃喝的好“借口”,给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财政,更为严重的是,吃坏了党风、喝痛了民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笔者看来,公务接待相关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一些架空现象。其背后反映出的还是政府“钱袋子”的监管的困局。公务接待的确需要公务资金的支撑,但很多地方的接待费用就是一笔糊涂账。虽然中央明确要求公开透明,但由于接待关系多发生在政府部门之间,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公务接待的次数、标准、费用仍不得而知。
因此,要根治公务接待大吃大喝的弊病,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公务接待工作的透明度,变模糊操作为阳光操作,对公款招待实行“实名制”。将接待费用公开化,各机关单位还应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对于媒体、网络曝光的公务接待腐败,有关部门当给予充分重视,曝光一例查处一例,通过强力问责,给地方官员敲响警钟,使其不敢有侥幸之心。除此之外,还要着力解决财政的“不监不督”或者是监督疲软的现状。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管财政资金的制度,拓展公众监督的路径空间,并加大惩罚力度,刹住这股吞剥公共财政资金的歪风邪气。真正管住政府手中的“钱袋子”,让那些假招待,浑水摸鱼的行为无处藏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