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新观察·关注政府信息公开系列报道①)

省级晒“三公”:开弓没有回头箭

截至8月6日,有18个省份公开了2013年度“三公”经费预算,只有3个省份公开了2012年“三公”经费决算

黄庆畅  吴天添

2013年08月07日07: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标准与问责是两大保证,公开的质量和实效值得关注

  早在201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其中规定“各省(区、市)政府要制订‘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表,争取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省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虽然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从整体上看仍有待提高,但是现实中,已经有一些省级政府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除北京市外,其他的省级政府也进行了探索。上海、广东、陕西都曾在2011年公开了本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尽管不够全面完整,但仍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又有更多省级政府加入到“三公”经费公开的队伍中,这为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开了一个好头。

  “从省级政府的实践来看,‘三公’经费的公开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因此是否公开,取决于政府自身的态度与意愿。这实际上是一个推力与阻力的博弈过程。”王锡锌指出了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关键。

  那么,在未来应当如何推动“三公”经费的公开?在王锡锌看来,标准与问责是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两大保证:

  首先,标准明确让省级政府的公开更为规范。“中央政府要确定省级乃至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标准,明确需要公开的内容,让省级政府在统一规范的框架下进行公开。明确了做法,公开的程度自然会提升。”在内容的完整性上,应当按照每一年度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细化公开。 

  其次,问责机制是公开的压力,也是动力。“在‘三公’经费的公开上,需要建立问责机制,通过责任追究来确保履行职责,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公开的质量和实效也值得关注。一些省级政府公开了“三公”经费,虽然总数在降低,但是费用如何花,是否花在实处,依旧是公众关心的问题。有的部门超支了,公众希望了解超支的具体原因;有的部门公开了费用数字,却没有详细的用途,公众希望政府做出更细化的说明;有的部门公开了决算,却只是蜻蜓点水,公众则期待公开内容的全面和深化。

  周汉华认为,要切实推动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就必须加强对内容的监督。“单纯强调‘三公’经费的公开并没有太大意义。公布的目的并不是让政府难堪,而是要让公众满意。公众更关心的是‘三公’经费如何使用。”他表示,公开是一个基本要求,而推进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才是关键。例如,公务出国的标准是什么,公务接待每顿饭的花销、用餐人员情况如何,公务用车每一笔购车费和运行费是多少,都应当做出具体说明,让公众看清楚。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7日 17 版)

上一页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