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小韦持清华大学本科文凭,在一个月时间内先后参加了柳州不同城区的两次城管部门招考,均以优异成绩入选。有人质疑他的文凭、有人猜想他来或不来、还有人认为他想“成名”……前天,小韦领到了录用通知书,月工资1600元。(8月5日人民网)
小韦的选择让舆论大跌眼镜,堂堂清华生居然去干巡街、抄摊的简单劳动,要么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要么是教育生病、误人子弟。
诚然,清华大学名气特大、盛产名人,但并非每名进入清华的学子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都能成长为震惊寰宇的奇才。在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中,有把肉摊经营得井井有条的个体户,有辞去高管职业开包子铺的作坊主,还有沦落街头行乞的落魄者。
个体差异构成了社会的精彩神奇,同样,职业选择助推着社会的繁荣进步。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养活自己,才是科学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最值得推崇和尊敬。
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权利,每个人同样要接受职业的选择。鞋大鞋小适脚就行,对个人职业选择指手划脚、横加指责,甚至搞由此及彼的放大推理,搞指桑骂槐的影射攻击,势必自我憋屈呕气、助长社会戾气。
没有哪条法文规定了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应该从事环境好、待遇优、前景亮的职业,也没有任何正式条款划定了环卫工、掏粪工等职业只能由低学历者承担。劳动的要义是创造价值,而不是看表面光鲜;职业的本质是提供生存所需、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迎合舆论的眼球。
在这个“最难就业季”,对清华学子小韦当城管的选择,与其只盯着读书无用、教育堕落、制度屈才等表象攻击,不如对当前盛行的学历歧视、就业失衡、择业误导等弊端进行深刻剖析、建言献策,为营造一个“才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大环境,聚集更多的舆论“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