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林平 王汉超 胡洪江
2013年07月19日08: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冲动
优质学位稀缺,电脑派位风险大,公办择校禁令刺激民校需求
民办择校热的背后,依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像广州,各区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巨大的刚性需求。”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分析说,广州的名校多集中在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而天河、白云等区教育基础薄弱。
划片内公办校的质量不均,以及电脑派位的风险,让很多家长甘愿去拼民办校。“在家门口上公办名校的几率太低了,先考民校增加录取机会,实在不行再用公办校保底。”郑州考生王倩的妈妈说。广东省民盟在对小升初考生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3.4%的家长表示对电脑派位听天由命,而63%的家长都力图通过其他渠道进入优质学校。“毕竟有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最现实的就是进入一个师资、环境、学生都好的学校,以后才能考上好大学。”
相比于往年,今年国家进一步收紧公办择校的口子,广州等地明年开始取消择校。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介绍,2016年起将实行中考指标到校,省、市、区示范性高中拿出30%的优质学位,平均分配到各初中。这意味着,即使初中在弱校,只要成绩拔尖也可获得一定的重点高中录取指标。
这样的举措,很多家长却不买账。“公办不择校”的趋势,反而促使择校需求加速向民校释放。“几年后的事谁算得准,甭管公校民校,进好的学校才是王道。”来自昌岗中小学的家长江先生认为,指标毕竟是平均分在全市的学校,已经熬这么长时间准备联考,不会为一个指标放弃民校。
改变
不是禁止民办择校,而应解决校际质量差异,扩大优质学位供给量
“择校,从本质上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公办保公平、择校到民办是大势所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袁征认为,民办校让一部分家庭有了更多选择,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择校,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愿望,并与学校的特色优势、培养方向相契合,而不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掐尖’大战、盲目赶考。”在他看来,理性引导势在必行。
有专家介绍,在国外也存在择校,但一般来说,由于政府保障的公办校大致均衡,所以择校需求并不旺盛,只有少数家庭根据子女情况、经济状况等选择私立学校。“不是光堵住公办择校就完了,也不能‘一刀切’禁止民办择校,而要解决公办校与民办校的质量差异,优质学位多了,谁再去择校呢?”
王则楚提出,实现理性择校的关键,在于政府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分布均衡化。“不仅生均投入要大抵相当,在师资和管理力量配备上也要执行严格标准,并加强人员交流。”只有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才能从根本上抑制择校冲动。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9日 12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