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林平 王汉超 胡洪江
2013年07月19日08: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盲目
择校只看升学率,为应试上补习班,未毕业先“试考”
在广州市二中应元实验中学,记者问一位考生“是否有信心考上”,谁想到这个小男孩笑着说,“我今年才上五年级,妈妈说让我来提前体验。”这样的特殊考生并非个案。一位家长说,很多非毕业生都来“试考”,“花几万元报的培训班有没有效果,考一次民校联考就知道了。”
为考民办校而上补习班,几乎是各地考生共同的必修课。“民办校考题多是书本外的知识,必须参加补习班,女儿六年级一年的补习费大概11000元。”昆明考生家长张女士说,补习了不一定考得上,但不补习一定考不上。郑州一考生家长则直言,孩子从四年级就开始准备小升初考试了,“这在他们班里非常普遍”。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试或测试,民办校招生必须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主要录取依据。但不少家长却表示,目前各地民办校招生仍是看考分、排名次,甚至导致明令禁止的奥数班等死灰复燃。“如果民办校不取消入学测评,仅要求公办校划片接收,小升初免试不过是‘皇帝的新衣’。”教育界人士李建梅说。
让家长们纠结的,还有放榜后的选择。当各校录取名单出炉,“育才和侨外,选哪个”之类的求助网帖大量出现。“当初抱着不能错过的心态,只要时间凑得开,就尽可能考,但对学校有什么特色和优势、自己孩子适合什么学校,并没有清晰认识。”梁女士的话,代表绝大多数家长的择校心态。广州某知名中学校长表示,很多家长择校时只追求升学率,反而忽视了学校服务、人文氛围、教学理念等,“国外家长是为特色而择校,我们却是盲目择校。”
诱惑
名校办民校共享师资,选拔考试来“掐尖”,外地考生可获学籍
一面是就在家门口、免考又免费的公办校,一面是考录悬殊、收费不菲的民办校,众多考生为何弃易就难去挤“独木桥”?
“一些民校前身是公办名校,底子好。”一位考生家长道出缘由,出身成为很多民校的撒手锏。以广州为例,上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3年内建设24所示范性高中,并实行初高中分离。在这一政策下,一些知名中学的初中分离出去后,成为民校。2000年后,挂着名校金字招牌的民校,靠优质学位成为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并逐步演化为每年必演的“联考大战”。
“目前民办校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因为名校背景,拥有了普通公办校所不及的教育资源。同时民办校享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有些政策是公办校享受不到的。”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副教授沈玉顺说。
民办择校的热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优质生源的流向。郑州一所公办中学校长抱怨,他们对口招的几所小学,每年有近200人考到民办校去。“公办中学是电脑派位,民办校则是选拔招生,通过测评‘掐尖’好学生,生源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怎么比?”
而异地中考、异地高考的逐渐放开,使得更多外来务工子女加入赶考民办校大军。“这些学生没有本地户籍,无法参加公办校派位,选择读民办校以获取学籍,进而通过异地中考通道入读广州公办高中。”卓越教育的有关负责人说。而郑州南郊的嵩阳中学,今年也增加了招生计划,“8月会迎来一个报名小高峰,主要针对外来务工子女。”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