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上级到基层调研,多事先告知主题,而调研地点、行车线路甚至访谈人员,均交由下级安排。下级在上级“驾临”之前,通常会巧妙构思、精心布置、认真演练一番,“炫绩”的同时尽可能地“遮丑”,绞尽脑汁美化自身。对上级而言,所谓的调研,无非是被下级“牵着鼻子”走一朝,实际效果堪忧。
众所周知,确保信息真实、全面是调查研究的“生命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身心俱入基层和实践一线,摸实情、探实底、谋实策,才能“原生态”展现基层面貌,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倘若打招呼,发通知;层层陪同,前呼后拥;“神仙指路”,“解放双脚”,势必会受主观因素干扰,影响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使调研流于形式,偏离正轨,甚至无功而返。
然而,许多人却是乐于“被牵鼻子”,原因有二:一是省功夫,包括行程在内,有关实地考察的所有细节,被下级安排得妥妥当当,自己只是流水账似的“过一遍”即可,轻松自在。二是显身份,把下级出门迎接、热情招待,看作理所应当。气氛冷了,规格低了,就认为是不给面子,重视不够。
笔者认为,“被牵鼻子”大行其道,还与党内“一团和气”风有很大关系。夸奖赞美可以攒人缘,揭发问题却会得罪人,一些人深谙此道,宁当“和事佬”,不做“愣头青”。与其亲自调研发现问题搞得双方难堪,不如索性任由下级展露“成绩”来得实际。殊不知,“一时的风平浪静”,贻害的却是长远发展大计。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求真务实的党性品格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在调查研究上,只有抱着求知求解的心态,多一些亲力亲为、“微服私访”,多一些随机和客观,对发现的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才能真正实现情况在一线掌握、矛盾在一线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