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1947 年,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强渡黄河时,指挥部选在了山东省阳谷县蒋家庄。蒋家庄的群众为照顾好刘邓首长,专门腾出一座两层小砖楼供二人居住。当村干部和群众簇拥着刘邓二人来到楼前时,邓小平沉默了,他打量了一下小楼,然后恳切地对村干部于春梅说:“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不是来享福的。大家的心意我们领了,这小楼还是乡亲们住吧。”几句朴实真诚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
应该说,不住村民小楼,只是邓小平为群众着想,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种种范例之一,但是,至今读来仍然令人感慨不已。特别是邓小平所说的“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不是来享福的”,话虽普通,却闪耀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革命精神,体现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失为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
滴水见太阳。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为什么会铁了心拥护红军,为什么会舍生忘死支持解放军?这是因为共产党人真心实意为人民,时刻心系百姓,与之同甘共苦,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行动与群众建立了难以割断的血肉关系。邓小平不住村民小楼,不要“特殊待遇”,就是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联系的最好见证。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对这种不住村民小楼,不要“特殊待遇”的革命风范,早就不屑一顾了。他们变“公仆”为“主人”,忘记了“权力民赋”这个基本道理,当官做老爷的心态严重,时时以“当家人”、“官老爷”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冷暖安危漠不关心,很少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和愿望,即使走出去也只是摆摆谱、作作秀。更有甚者,在一个地方工作若干年,与群众始终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老死不相往来”,导致出现了“干部平时不进群众家门,群众有事就堵政府大门”的尴尬局面。至于进进出出香车宝马、左随右从,热衷于灯红酒绿,沉湎于声色犬马者,更是大有人在。
所以,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防范和化解“最大危险”,保持和发展“最大政治优势”,也成为全党的重大任务。而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要义也在于此。
如此说来,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都应以邓小平不住村民小楼,不要“特殊待遇”为镜,有所感悟、有所清醒、有所行动,时刻把群众当作亲人和朋友,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需要放在第一位置,真正把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好,把各项工作做到“入群众心”,如群众愿。只有这样,才能让邓小平不住村民小楼,不要“特殊待遇”的革命风范得到继续保持和光大,为防范和化解“最大危险”聚集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