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13年联合公选25名处科级领导干部,与往年相比出现了重大变化——所有职位均要求报考者户籍地或工作地在江门。(据7月10日《南方都市报》)
面对一些人“只招本地人”的质疑,当地公选办及时予以回应:江门最近三年连续开展公开选拔,一些职位的选拔范围都超出了本地。这次之所以面向本地选拔,是因为通过连续几年的公开选拔和年轻干部队伍的培养,已经有了比较充足的人才储备。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实事求是、令人信服,其“就地取材”的做法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借鉴。
一直以来,在干部工作中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公开选拔的范围越大越好。好像范围一扩大,就是广纳天下英才,就能够充分竞争、优中选优。殊不知,有效竞争的关键是资格条件的设定,而不是参与人员的数量。可以说,不顾本地人才队伍现状,随意扩大公开选拔的范围,不仅没有什么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坏处还不少。
比如,参加的人选多了,工作成本自然就高了;考试的机会多了,一些干部自然就不安心工作了。而且,外地干部考来以后,还要适应新的环境,不一定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另外,大规模对外公选还有可能破坏本地干部生态环境——尽管从外面补充了新干部,但本地干部工作热情、成长通道都会受到影响,乃至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其中利弊也需要权衡。
以上这些问题,一些地方不是没有意识到,但之所以仍然要搞全国“海选”,其目的或者说顾忌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正的求贤若渴,担心本地无人,“矮子头上选将军”。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为本地做宣传、打广告。三是担心限定死了报考范围,导致其他地方符合资格条件人员的不满,或者引来一些“萝卜提拔”的猜疑。其中,第二、第三条影响因素不容小觑。
其实,干部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炒作。同时,干部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办事,而没有必要去迎合所有人。是公开选拔还是内部提拔,是“就地取材”还是“广纳贤才”,要从当地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来决定,而不必过多考虑或者顾忌其他因素。
在这一方面,江门作出了表率,其根据本地干部队伍人才储备和成长需要来决定公选的范围,不以范围大为美,不以范围小为丑,并且当被质疑“只招本地人”时,能够站出来有理有据地回应。不仅他们“就地取材”的做法值得借鉴,其敢于担当、善于回应的作风也值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