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坚持民生优先。发展要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受惠。(2013年7月10日新华网)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但是,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毋庸置疑,必须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受惠。李克强总理的这一席话,道出了经济发展的真谛,同时也传递了中央领导人一贯的民生情怀、民本情结。
让人民满意,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发展经济必须既利于当前又着眼长远,切忌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只看显绩,不看潜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面对当前形势,要坚持依靠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依靠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同时,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做到稳中有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作为,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经不起折腾,那样,人民也不会满意。
让人民满意,就是要使人民得实惠。人民满意不满意,首先要看人民能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过上好日子、甜日子。在李克强总理上任的“百日新政”中,曾多次提及“稳增长”、“调结构”、“简政放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等一系列关键词。而以他为首的新一届政府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也被学界称为“李克强经济学”,其核心和目的,就是要“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释放改革的“红利”,并让改革“红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只有让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才能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否则,老百姓的钱袋子不鼓、肚子都填不饱,还谈什么满意。
让人民满意,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人民满意不是一句口号,而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就要求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受惠落实到各级各地党委政府以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具体工作中。既要能谋发展大事,更要善为民生小事,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既“俯身”接地气,又“抬头”谋长远,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争论、不议论、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坚持将人民最急最盼的事情做实做细做好。要有一抓到底、一竿子到底的抓落实的精神和方法,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要有“钉钉子”的精神和韧劲,切忌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更不能只将“让人民满意”挂在嘴上、形在文中,满足于花拳绣腿和纸上谈兵,那就真的辜负了人民的期盼和重托了,“让人民满意”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民生优先,民生为大,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受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便能实现的,必须依靠各级各地党委政府以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茬接一茬、一任连一任的真抓实干、接力升级、不断推动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民生极大改善、人民无比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