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笔者以为,老子这段话思想深刻,警世醒人,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其中“不失其所”的“所”字,不是指物质层面,而是指精神层面,泛指对道德节操、理想信念精神家园的坚守。主要意思是,如果不失掉自己所拥有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即“不失其所”,您的政治生命就会常驻,进而实现“死而不亡”、精神不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以笔者之见,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志士仁人、杰出人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因道德高洁、“不失其所”而“死而不亡”、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南宋末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这样的人。他以忠烈名传后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战败被俘后,元世祖曾以高官厚禄劝降,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慷慨殉国,并留下了传颂千古的《正气歌》。该诗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他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其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等诗句震撼人心,表达了他对历史上贤人死士的赞誉。
其实,在现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尤其如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信不疑,始终不渝,一以贯之,为之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写下了许多壮丽史诗,铸就了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成了老百姓永远“信得过、忘不了”的人。如李大钊、蔡和森、方志敏、刘胡兰、马本斋、叶挺、杨靖宇、彭湃、向警予、董存瑞、邱少云、夏明翰、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等等,他们的名字,与日月争辉,与山河同在。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讲的都是同样道理。在当下,廉洁从政,拒腐防变,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坚守。那样,您的政治生命就会永驻,您就会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