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批贪腐高官纷纷落马,大快民心之余,所暴露的一些深层问题也需引起重视。比如,从山东原副省长黄胜、重庆原北培区委书记雷政富,到原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以及近日接受调查的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在位时“带病提拔”、“边腐边升”。应该说,贪腐官员“照升迁”、“告不倒”、“被力保”,伤害了民心民情,对党和政府的公信造成巨大贻害,是深入推进反腐必须面对的问题。
“老虎”不是一日就能长成,纵观近年反腐风暴中落马的官员,很少有“单枪匹马”、“坐吃独食”之徒,大都“有背景”、“有裙带”,一旦出了事还“有人保”、“有人捞”。像是刘铁男,虽曾被中组部考察组认为“作风、专业等不适合担任省部级干部”,却依然受到“拔擢”;再如倪发科,数年前就被当地干部群众举报,直到这次才落马,媒体称是“有关方面保不住了”;而刘志军更是在铁道系统内外发展了颇有规模的“嫡系”,依托“贿金”为“落水犯事”的官员进行“打捞作业”。人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在贪腐官员这里,这一条也成了他们贪腐时“互保”、“互助”的法则。
官员互保,看似保“朋友”,实际是保自己。因此,反腐败,打“老虎”,必须“斩草除根”,不能仅仅停留在“掐头”层面,造成贪官“前仆后继”的困境。当前,要形成对贪腐行为的有效“震慑”,提升反腐倡廉的实际效果,必须把反腐的“铲子”掘深点,建立有效的倒查机制,态度坚决地“查根究底”,把“养虎为患”责任查摆清楚。看看是谁提拔“带病”官员,是谁“力排众议”要“保”有问题的人,又是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干部违纪违法行为。
细看落马贪官的斑斑劣迹,我们看到,脱缰的权力、疲软的制约和缺位的监督是形成“虎患”的根源。因此,完善制度机制,“把权力关进笼子”,让监督的阳光普照官场的土壤,才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计。这其中,就应该包括有效的腐败倒查与追究问责机制,有了它,官员就不得不“自警”、“自省”,不得不“算算帐”、“想想路”,在倒逼机制下,主动监督的作用也容易被激发出来,有助于预防“窝腐”,不给“老虎”以养成的“温床”。
“带病升迁”损害党和政府公信,需要及时下手应对。应该说,尽快建立有效的干部提拔问责机制,即是舆论的呼唤,更是当前反腐“打虎”取得深层次实效的必然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