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改革开放之梦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动力之源。
中国经济升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从世界正反两方面经验看,跨入中等收入门槛后,是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矛盾多发期、凸显期。面对爬坡过坎,从制度层面分析,政府的自身改革至关重要,其中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政府职能转变慢,干了许多不该干的,管了许多不该管的,致使市场失灵。分配稀缺资源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里,不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而政府又缺少法律的约束和有效的民主监督。企业要获得项目、土地等资源,不能通过正常的市场公平竞争获得,不是比谁的效率高谁就拿项目,而是权钱交易,按腐败指数分配资源。结果,社会效率低下,政治严重腐败,经济长期停滞。而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市场配置资源方面、政府机构和职能转变方面、反腐制度建设上都很下工夫。可见,改革有多重要。有专家形象地说,过去我们是铺摊子,今后则是要上台阶。显然,上台阶对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会有更高的要求,聪明的政府、有效的市场和公平的发展机会,正是中国下一步改革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5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意见》,明确了年度七大重点改革和五项需继续深化的改革,勾勒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体制保障。《意见》第一条就是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关系,做好职能转变。概括地说有三点:一是减少审批,向企业让渡自主空间;二是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并加快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向社会让渡自主空间;三是下放投资、项目、转移支付审批权限等,向地方政府让渡自主空间。审批多,说明政府干预多,而事前一打审批,抵不上一项实实在在的事后监管。事前审批意味着“权”,事后监管意味着“责”,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切实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4月21日,江苏省南京市许多年轻人通过骑自行车绿色出行活动,迎接第44个“世界地球日”,向人们倡导“保护地球资源,促进生态文明”的环保理念。
开放,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过去1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4.4%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中国梦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梦想。13亿中国人民走繁荣富裕之路,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中国经济社会越发展,也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中国的经济升级,是开放的升级。我们要继续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思想文化,发展的大门不但不会关闭,而且会开得更大。中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
历史上,中国的科技、文化、思想曾经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应该也可以对世界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逐渐成为世界看中国梦的一个全新角度。前不久出版的两本书在国际社会引发极大震动。一本是美国投资家尼古拉斯·伯格伦和美国《新观察季刊》主编内森·加德尔斯共同撰写的《21世纪的治国之道:东西方之间的中间道路》,该书指出:美国的政策总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无法落实重大的长期计划。相比之下,中国实行精英管理体制,建立了能把长期发展目标与公共利益结合考虑的机制,而这也是解决西方民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另一本叫《大融合:亚洲、西方和大同世界的逻辑》,出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之手,书中强调:全球正朝着一种更加理智的世界秩序融合,而东西方合作是推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大动力。世界经济重心正向亚洲转移,那些不合理、过时的规定必须废除,西方越早适应这种形势越好。可见,“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作为中国梦的支柱,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提供了一种西方现代化模式之外、“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道路选择。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梦想在望,中国经济升级在望,中国人当自强!
(2013年06期)
(《时事报告》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