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的住房梦
安居乐业,安居是前提。努力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人员住有所居,是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住房问题,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结合点。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促进住有所居,是国家之梦,也是个人之梦。
实现百姓的住房梦,主要看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落实。过去4年,全国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超过3000万套,基本建成1700万套以上。到2012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保障方式解决了3250万户城镇家庭住房困难,受益户数达到城镇家庭总户数的12.5%。还有近5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与之相适应,国家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面对各类住房困难群体,分别供应租赁保障性住房(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一是逐步完善了住房保障支持政策,实施了土地优先供应、财政补助、税费减免和信贷扶持等支持政策;二是建立了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和监管制度;三是完善了住房保障机制,住房保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逐步形成了省级总负责、市县抓落实、中央给支持的工作机制。这些措施,为逐步实现人民的安居梦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人口流动就业频繁,城镇住房矛盾日益突出,住房保障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实现住有所居梦,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梦
打造经济升级版就是要用“全覆盖”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中国梦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人来到世上,生老病死是谁也躲不开的。期望平平安安,在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保障、有依靠,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是千万人的梦想。

高林居住区是目前厦门已建成的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舒适,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图为居民喜迁新居。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面向城镇职工的保障向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保障、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改变。但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保障还存在覆盖面不全、保障水平低、统筹层次不高、收支缺口较大等不少问题。此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提速、就业方式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都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保障工作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保障要“全覆盖”,勾画出中国社会保障梦的轮廓:到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和稳定发展,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机会平等的成才梦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理、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让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应该说,中国经济升级,为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方面,改革开放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也存在社会流动“凝固化”、“缓慢化”现象,社会流动门槛升高,抑制了一些社会下层人员向上流动的需求。其实,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并不可怕,危险的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
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措施,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消除户籍、就业、人事、身份等制度性障碍,改变社会人才评价方式,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加强有效的社会监督,保证公平公正。
个人发展的基石在教育。教育公平,是人们心中最大、最重要的梦想。中国的教育梦,就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依法保障每个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切实保证机会平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动情地勾画了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是最大的公平公正。最近,国务院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发出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的重要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