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安居乐业之梦
中国梦本质上是人民的梦,安居乐业梦决定着中国梦的“成色”。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就是要扩大内需,以更高的标准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让大家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满的日子。
——新型城镇化之梦
中国乡村,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很多农村人的梦想。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之梦,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城市和城镇是消费的主要载体,是拉动消费的战略重点,也是中国经济升级的重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曾说过,21世纪影响全球发展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二是中国城镇化。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释放巨大的消费能力: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概是3个农民的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如果农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60%,按2009年数据测算,年新增消费规模将超过3.6万亿元。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有助于释放2.6亿农民工的消费需求,还能够拉动相关的投资。有研究表明,每转移1个农民工,大概需要10万元的投资。如果每年能有效地转移1000万农民工,由此带来的年投资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统筹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可以积极探索、主动作为。
要从城乡统筹入手,实现新型城镇化之梦。这里有两方面要求:一是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的要求。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促进城镇化进程,依托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才有活力。过去,农村给城市的贡献大,现在,要反过来,工业帮农业,城市带农村,城乡统筹,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现在,2亿多农民工工作在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被称为“半城镇化”。他们“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下一步,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更高质量的就业梦
就业梦是宏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进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中国经济的升级,使企业发展需要更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也为发展服务业、满足人们更高的生活追求创造了众多更稳定的工作,提供了更满意的收入。

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多的收入,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靠发展服务业来推进,扩大就业的最大潜力也在服务业。世界各国就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都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可以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例如,健康服务业就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占GDP的17%,就业人数庞大。服务业就业的特点是容量大、兼容性强,它既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劳动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可以容纳各种层次劳动力就业,有知识和技术的中高端人才,可以从事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信息服务、动漫、文化创意、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等。普通劳动者,可以面向农村农业、生产生活和个人多元化需求的服务业。发达国家70%以上的就业在服务业,而我国的服务业比重2012年只有44.6%,远低于世界60%的平均水平,是块“短板”。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5年内,服务业要提高“两个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
应该看到,服务业发展主要是靠消费者消费的带动,消费者收入提高是推动消费的关键。换言之,没有百姓消费能力的支持,无法完成经济转型。所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者购买力,才能带动服务业大发展,从而实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