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时事报告》

中国梦与中国经济升级版

2013年06月24日14: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梦是绿色发展之梦

  打造经济升级版要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决定了中国梦的色彩必定是绿色的。实现绿色发展之梦要做到“三个到位”。

  首先,认识要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前导,以绿色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理念,是中国绿色发展梦的思想基础。面对水、空气和土壤污染严重的状况,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让人们对环境保护有更多期待。理解生态文明,可从五方面入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二是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三是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四是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五是深刻认识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现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要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环保新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认识到位,关键在于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具体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刻揭示了绿色发展梦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意义和价值。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自觉地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切实的环保意识,融入自己的血脉,贯穿于执政全过程。尽快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生产力要素,是一种稀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求发展。当然,绿色发展不是要我们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其次,投入要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不到2%,环保投入的欠账和不足是我国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重要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1.12%增加到2010年的1.95%。总体看,刚刚达到控制污染所需投入的低限。与发达国家污染治理高峰期以及中国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相比,环保投入还相差甚远。过去10年的环保投入有效抑制了环境污染急剧蔓延。今后10年,若想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应提高到2%3%,并力争达到3%,工业污染控制投资占其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提高到5%7%。因此,10年之内大致需要投入10万亿元。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收取的各种税费,更重要的是要拉动社会的投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必须承担减排责任。有投入,才能有改变。最近,安徽省合肥市投入502亿元巨资对巢湖进行生态综合治理,这是安徽省历史上对巢湖规模最大、投入最高的一次生态治理行动,我们期待巢湖重现碧波。

  最后,措施要到位。一是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立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现行的环保法律体系没有改变利用行政手段遏制环境污染局面的基本做法。同时,我国的环境政策法规弹性太大,操作性不强,在执行中容易走样。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比较健全,既有全国性法律,又有地方性法律;既有宏观调控性法律,又有微观操作性法律。政府还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美国的《空气清洁法》仅在20世纪70年代就先后修改了3次。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设,走依法管理的道路。二是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管理面临环保资金短缺、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差等严重问题,与我国没能很好地利用税收手段建设生态文明有关。我国至今没有开设独立的环境污染治理税种,只是采用减免税的方法鼓励企业积极治理污染,调节力度不强,调节范围过窄,难以约束企业不良外部行为,不利于绿色发展。应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尽快开征环境污染税,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引导企业有效利用资源,主动治理环境污染。此外,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长期以来,为保障国计民生稳定,石油、天然气、水、电力等资源价格处于偏低水平,形成多消费多受益的现象。价格水平相对较低也带来资源浪费,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三是完善环境考核制度。应该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与官员政绩和企业的准入淘汰紧密挂钩,实施重大环保事件一票否决等办法,倒逼地方加强监管,使企业不敢碰触损害环境的高压线,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健康权。“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要求更高,规划主要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四大类,24项发展指标中绿色发展指标共有8个,占了1/3,并由国家相关单位牵头,落实到省、市、县各级中。这表明政府已下定决心要给自己念“紧箍咒”约束自我,这是非常好的开始。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布《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报告提出,要真正跨入生态文明的门槛,中国未来30年环境保护需要跨过三个拐点,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跨越污染排放拐点,实现污染物排放负增长;第二步,跨越环境恶化拐点,实现环境质量全面好转;第三步,跨越生态退化拐点,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见,实现绿色发展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