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斯达黎加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3日走访了当地农户萨莫拉一家。习近平告诉萨莫拉一家,我当过农民,曾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到后来在县、市、省、中央工作,我经常去农村,同农民见面,了解他们的温饱冷暖和喜怒哀乐。做好农村工作,特别是集中力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农民们都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据6月5日《人民日报》)
人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几乎每一个地方,都要到农村、到边远山区看望一下农民。记得有一次,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在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的甘肃省渭源县的一个山村看望困难群众,和乡亲们共商脱贫致富之计。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后,他来到琼海市潭门镇看望渔民群众,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前不久,在天津考察时,总书记特意到南蔡村镇丁家村的小麦大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向农民询问田间管理和预产情况。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总书记这种浓厚的“农民情结”,让亿万农民感到一种关怀、一种温暖、一种幸福。众所周知,总书记曾有一段知青的经历,并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正是最基层干起,与最基层的农民朝夕相处过,才有对国情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基层有更加深层的理解、对农民有更加深厚的感情。
与总书记这种深厚的“农民情结”相比,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民并非有真情实意。有的生长在农村却不了解农民,工作在农村却不能心系群众,思想上不重视农民、感情上不贴近农民、行为上不关心农民。有的认为自己官阶不小,高高在上,看不起农民;有的作风飘浮,进村入户次数少,主动接近农民少,与农民之间缺少沟通,对上门办事农民受到冷落;有的对待农民诉求漠不关心,往往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办法,对农民动辄批评训斥、罚款摊派、强征拆迁,伤害了农民群众的感情,激化了干群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期,我国农民始终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我国农民是纯朴的,也是伟大的。领导干部要常常告诫自己,既然吃农民饭、穿农民衣,就要做农民公仆、顺农民心、报农民恩、为农民服务,把农民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永远当好农民的贴心人和好公仆。
当然,“农民情结”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增进干部对农民的感情,把农民当亲人、当家人、当自己的人,与农民交朋友,视农民为兄弟。要“迈开步子”深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主动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心实意地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要“扑下身子”为农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让农民满意的事情,为农民带来更多福祉,让广大农民同全国人民同步过好小康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