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轻有为”一词可以看出,优秀青年人才自古就倍受称赞,历史上不乏年轻有为的典范被传为佳话。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力选拔“年轻有为”干部却常常引发质疑,让政府公信力受损,让干部群众心寒。近日,人民日报登署名仲祖文文章《破格提拔干部要从严》,继而引发公众对破格提拔干部的思考。笔者认为,破格提拔干部要从严,就是要更加注重“度”而不盲目求“速”。
所谓“欲速则不达”,培养年轻干部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只会让苗很快枯萎,而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一味求“速”,则只会折损年轻干部的大好前程。试想年轻干部没有经历基层扎实的磨砺,就被提拔为科级或处级职务,表面上成长得快了,但实际上却是基础不扎实,对基层实际了解不深不透,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遇到问题、作出决策就会纸上谈兵或凭主观判断处理,这样不仅被提拔到新岗位上的年轻干部没有底气,也难以令同事和服务对象信服。所以从长远看,超速提拔年轻干部反倒会影响年轻干部成长提升的空间,同时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力。
破格提拔年轻干部要更加注重“度”。大树成材的前提是选好树苗,美玉成珍宝的前提是选好玉料,干部成才的前提则是选准真正优秀的干部。在现实中,有些“火箭干部”经过深究细查后发现,其“两级跳”、“三级跳”背后都有一个“身份”支撑,而这也是公众质疑和不满所在。所以,破格提拔年轻干部要从严,就要更加注重“度”,即把握好破格提拔的标准,严格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年轻干部,而不能让破格提拔成为“官二代”上位的借口。这就要求组织部门从严制定并执行破格提拔干部的标准,从严执行破格提拔程序,从严公开拟提拔干部信息,经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层层考核,优中选优,好中选好,真正选拔出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当然“举贤不避亲”,有“背景”的干部同样有被破格提拔的机会,但是他们应该比一般年轻干部更优秀,选拔标准更高,选拔程序更严,这样的选拔才更有说服力,才相对更公平合理。
选拔年轻干部的“度”和“速”其实并不冲突。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是太慢了也要误现代化建设的大事。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由此可见,提拔干部的“速”很重要,但“度”是前提,即年轻干部可以破格提拔,但前提是必须特别优秀。所以,从严破格提拔年轻干部关键是把握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真正营造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国之栋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造就一代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有其工程周期,必须着眼于长远,着手于眼前,夯实基础,不能一味从“速”,尤其要把握好“度”,真正把那些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更大的人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