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013年4月8日中午,在海拔近4000米的当代山山顶,金色的阳光洒遍玉树的每一个角落,俯瞰结古镇灾后重建全貌,昔日的废墟上新房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博物馆、格萨尔广场等点缀其中。玉树大地正褪去伤痕累累的躯壳,重新散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遥望这一切,张国强的心中充满勇气和信心,充满温暖和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始终以敬畏之心善待权利,以勤勉之心担当责任,困难面前不退缩、挫折面前不放弃、压力面前不屈服!
3年来,继玉树县结古镇灾后重建拆迁征地领导小组组长之后,张国强又相继担任了结古镇灾后重建住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及回迁安置领导小组组长,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2012年张国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评为玉树州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2012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省玉树灾后重建先进个人……荣誉见证了张国强3年来所走过的非凡之路。
为了重建,妻子患病他没有回去,儿子参加工作面试他也没有陪在身边。十年前,为了照顾两个读书的儿子,妻子放弃了喜爱的工作,提前从玉树退休回到了西宁。自2010年以来,每年他都被同事强行送回西宁治病,除了挺直的鼻梁,妻儿从这个脸色腊黄、眼窝塌陷、胳膊只有儿童般细瘦的人身上,已看不到惜日那个相貌俊朗,身材挺拔的人的身影了。大学毕业的儿子放心不下父亲,假期来到玉树,可是整整一个星期,父子俩竟没有在一起吃过一顿饭;妻子来到玉树,却只能在深夜见到他,看着妻子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他却累得端不起碗……临别妻子无言地望着他流泪的场景一直深深刺痛着他的心。
3年来,张国强把药当饭吃、把打针当水喝。上千个日日夜夜病魔与疲惫像一对孪生紧紧伴随着他,有谁能够知道,此时他所能承受的体能和精神压力已到了极限。本报曾刊登过一段记录张国强在拆迁现场的文字,至今读来仍令人心碎:“当有人把唾沫吐到他们脸上,用最恶毒的言辞诅咒他们时,他感觉自己就站在地狱的门口。”
阳光总在风雨后,3年重建,玉树浴火重生。回首以往走过的路,张国强心境坦然。
“冰冻牛尾”,藏族群众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4月4日,当张国强来到尕嘎家时,尕嘎和妻子捧出最珍贵的食物,用最真挚的情感款待他们的朋友。“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张国强与别人不一样,他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共产党员。”企业家尕嘎这样评价张国强。
尕嘎震前在繁华地段有两个宾馆、一个餐厅、一个家政服务公司,总资产达1800多万元,拆迁征地,尕嘎想不通,张国强来了。“他从不说要怎么拆,到家里八九次,每次都是从政策层面给我们描绘新玉树建成之后,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尕嘎提出的建议,张国强实地去了解,尕嘎的困难,张国强帮助解决。经过张国强多次协调,尕嘎的宾馆和公司被安置到产业区,没了后顾之忧,仅用四五天尕嘎家就完成了拆迁。
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朋友,历经了抗震救灾、拆危清墟、恢复重建的张国强不仅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还与驻地官兵、援建人员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至今在张国强的衣柜里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套军装,在扎西科片区抗震救灾时,眼看张国强的衣服被挂破、被泥水浸湿,武警官兵为他穿上了这套戎装。这套军装不仅温暖了他的躯体,更见证了在大灾面前,人民子弟兵和广大群众结下的深厚的鱼水情。40多个日夜,张国强和武警官兵肩并肩、手拉手,最终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人员搜救和废墟清理。这段难忘的记忆如今已被他珍藏到记忆深处。
紧紧握住张国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3年来,北京市政路桥控股玉树援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薛二平不仅与张国强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还对张国强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没有群众对张国强的认可和信任,玉树的征地拆迁不可能进行得这样顺利、这样快。”共同的责任、信念让援建人员与张国强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2013年4月5日,在政协玉树州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张国强当选玉树州政协副主席一职,职务的晋升不仅代表着组织和群众对张国强的信任,同时也意味着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个人一生当中难得遇到这么大的事情,这一切对我也是一种历练和考验。”
因为有着对玉树深沉的爱,他才不眠不休;因为有着对玉树强烈的责任感,他才不离不弃;因为有着对玉树未来更深的企盼,他才无怨无悔!(记者/何 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