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2日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展与转型,两大难题扑面而来。创新、集约、绿色,湖北经济升级版已现端倪
在发展老路已到尽处时,“两型”试验的建设任务、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湖北,必须打造经济的升级版。
湖北经济的升级版,什么样?
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光纤,却可以同时承载9亿人通话;
一粒小小的稻米,却能提取出血清白蛋白,填补血浆供应缺口;
一颗胶囊大小的内镜机器人,吞下去能够将胃里的病灶看得一清二楚。
这些神奇的产品,孕育自武汉东湖高新区——全国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第一。它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做“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光电器生产基地。
百年前,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让湖北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一五”期间,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武字头”的大型国企布局,更是成为共和国工业的巨型齿轮。
厚、大、笨、粗,也因此写在湖北制造的历史标签上。
而今,光谷却用轻盈而极富创意的尖端产品刷新了湖北制造的固有形象。
近5年,湖北千亿元产业从3个突进到11个,呈现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质量。汽车、石化、钢铁等老基础、“重”头戏脚步稳健,电子信息、生物等新面孔、“轻”板块热力加盟。
湖北的产业格局不再头重脚轻,而是轻重相宜。这样的转变是顺势而为,也是不得不为。刚刚跨过人均GDP5000美元门槛的湖北,发现既有发展模式边际效用殆尽。创新驱动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续航动力。
与创新相伴的,是另一张标签:集约。
成熟开发区每平方公里产出25亿元,这是光谷给出的数据。放眼全国,也足以骄傲。
湖北的其他开发区,虽无法与光谷比肩,但也都制订出严格的“亩产”指标,为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与产出划下了“硬杠杠”——宜昌高新区每亩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已达300多万元,每亩产出达600多万元,172家规模工业企业就拥有4个“全球第一”、3个“亚洲第一”、5个“全国第一”。
今天的中部,发展与转型,两个重任一同扑面而来。
“在科学发展的标准上,我们要求一步到位。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老路。”省长王国生说,湖北经济升级版必须是绿色的。
一个没有矿产的传统农业县,却发掘出一座年产30万吨再生铅、20万吨再生铝的“城市矿山”。襄阳谷城县,靠“捡破烂”捡出了全县的七成生产总值,标记了循环经济的“谷城样本”。
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是“谷城样本”中的样本。年产值超25亿元的金洋30多年前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干电池厂,而街对面的骆驼蓄电池厂生意却很是红火。当时的厂长、现在的董事长李富元心弦一动,如果回收废蓄电池冶炼铅合金,再作为原材料卖给蓄电池厂,岂不一举两得?
循环经济,那时的李富元并不懂,为了有口饭吃的临时起意,却改变了金洋的命运,也重塑了谷城的发展路径。金洋和骆驼等蓄电池公司跳起了资源回收利用的圆舞曲。为此,金洋每年“吃”进5500万只废旧蓄电池,“吐”出25多万吨铅合金,相当于节约250万吨原生铅矿。废水、废气、废渣全部实现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要壮大,但谷城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过去两年里却关停了近20家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为此“损失”产值30多亿元——承受断腕之痛,才能浴火重生。
“在发展中转型,等不起,也急不得。” 襄阳市市长别必雄说,“为了让GDP更绿,做减法必须毫不犹豫。”
谷城模式,是湖北领衔“两型社会”的缩影。
亚洲最大酵母企业安琪公司在酵母废水里面找金子,回收制作肥料,将整个行业的环保门槛大幅提高,也为自己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武钢集团将工业废料加工为混凝土的原材料,减少污染之余每吨还能多赚40元。
更多的故事正在荆楚大地“循环”播放。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