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编 刘一飞 画
4月24日的《春城晚报》报道,昆明市西山区15所山区小学,已经建成学校的勤工俭学实践基地。学生吃住在校不花钱,课余时间种菜、浇水、喂猪。孩子们吃完饭后,碗里一粒饭都不剩。学校老师说,菜是自己辛苦种的,孩子们早就能体会到珍惜粮食的意义,孩子们都没有剩饭的习惯,从不浪费食物。
这些学校不算所谓名校,但笔者相信这样的学校会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时下,不少城市家庭中存在一种现象,父母崇俭做“孩奴”,小孩崇奢做“皇帝”。小“皇帝”们随意浪费粮食、饮料和学习用品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饭菜扒了两口就倒掉,饮料喝了半瓶就不再喝,铅笔、碳素笔没用完就换新的。这种习气如不及早校正,今后就很难改变。
时下,“俭约云南”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创建俭约机关、俭约单位、俭约企业、俭约家庭、俭约个人,从机关到个人的顺序,体现了以政德带动民风的诉求。但是,从个人到机关的顺序也可以并举。个人从小养成俭约的好习惯,今后自然会为创建俭约家庭、俭约机关、俭约单位、俭约企业尽力。“俭约云南”建设当从学生抓起,不妨把这些山区学校作为示范基地。在广大城市学校,学习西山区15所山区小学的做法,充分利用学校绿化带开展种植业,让学生在亲近土地中尊重劳动果实,养成俭约习惯,并非不可为。
在广大学校普及俭约教育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俭约是中国文化的传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得不俭约。虽然在历史上,达官贵人、土豪劣绅及嫌贫爱富的人群挥金如土、暴殄天物的现象绵绵不绝,但这样的风气登不上传统文化的大雅之堂。中国的主流思想历来提倡俭约,儒家代表人物朱熹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中国的琴棋书画,大音希声、黑白分明、色彩简单,无不透出俭约之美。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山区学校,都有责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