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们的言行举止,会引起社会的仿效,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吃喝风刮起时,民间总会“见贤思齐”,变着法子地讲吃讲喝,形成一股奢靡的社会风气,于国于家有害无益。因此,提倡勤俭节约,就能给社会以良好示范,同时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其实,俭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后汉书·郎顗传》里说:“夫救奢必於俭约,拯薄无若敦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改正奢侈的毛病必须于俭省节约着手,拯救浮薄的风俗无过于推崇诚实忠厚。民风民俗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追求崇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奢侈浮薄的风俗诱导人民追求享受,贪图安逸,若拜金主义兴起,人人锱铢必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手段,是推崇俭省节约,培养淳朴忠厚的民风,使人民意识到节俭于国于民的好处,从而自觉抵制奢靡的风气。
《南史·宋武帝纪》里讲了一个故事:刘裕长期患热病,又受过刀剑创伤,晚年病情严重,坐卧常需寒冷用具。后来,有人献石床,刘裕睡上去感到非常舒适,但又感叹道:“木床且费,而况石邪?”即令毁之。他还规定公主出嫁陪送不过20万,不用锦绣金玉。刘裕以身作则,倡导节俭,朝廷内外纷纷仿效。
南宋学者罗大经说:“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由此看来,俭约还是培养正气的好手段。唐代史学家吴兢说:“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始终不渝。”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践行俭约之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以铺张浪费为耻,必然培育出人人追求俭约的社会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