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就是当年节俭生活的生动写照。在物品短缺、生活拮据的年代,节俭是生存的必需技能,因为不省吃俭用,日子就过不下去。但如今,节俭仿佛成了一件旧衣服,被丢弃在历史的角落。
“居家之方,唯俭与约。”如果节俭是拮据时的迫不得已,那么今天,物质丰裕,我们为何重提节俭,倡导“俭约云南”,大兴俭约之风?从普通人的心性来看,财物有余就会有奢侈浪费的念头,财物不足就会俭省节约,如果放纵欲望,奢侈浪费,很快就会家破身败。所以俭约不是可以随便丢弃的旧衣服。
重新强调俭约,是因为我们严重缺失俭约意识,“显摆”、“不在乎”等观念将面子和排场视为最大,对资源过度消耗熟视无睹。这样的价值观念已被多数人接受,且成为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否紧密的潜在标志。劣币驱逐良币,社会风气已然跑偏。
重谈俭约,重整风气。倡导俭约云南,“树立俭约是政德、俭约是文化、俭约是文明、俭约是制度、俭约是美德、俭约是品行、俭约是品位、俭约是智慧、俭约是能力、俭约是责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说明俭约直指公私两个层面,于“公”,俭约是对权力的限制,于“私”,俭约是对德行的要求,但匡正社会风气,需要改变我们把俭约当成旧衣服的观念,树立俭约不分公私不分时代的道德观念。
过去,我们依靠勤俭节约,建国持家,勤俭节约是从地上拾起的每一颗镙钉,是长兄穿过的衣服,是裤子上的补丁,今天,我们倡导节俭,摈弃奢华,风俗移易,俭约可以是“光盘”,可以是对钱对物的用之有度,更可以是旧物改造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