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临时工前仆后继地在“危机公关”中担责扛罪。有网友戏称:临时工觉悟高,有啥责任一肩挑;临时工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临时工任务多,甘为领导背黑锅。
大多公共事件的背后,真正的“主谋”往往是“深藏不露”,一旦被问责、被处理,都是“临时工”一肩挑,因为“临时工”随时可以“拎包”走人;因为“临时工”缺乏各种美好“品德”。正职领导们到底是有多怕“麻烦”,准备这么多“零食”,是真的因为身正,还是因为热爱权力到如此,不惜牺牲“小我”,成就“辉煌”。
以前是有困难,找警察,现如今成了“出事了,找临工”,这是怎样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反思,是被问责主体技高一筹,还是问责机构本身在打马虎眼?笔者认为,监管部门要引起重视,临时工不应该频频“被”问责。悉数现在的问责过程,不外乎以下三大步。
问责之前过肩摔。公共事件一发生,社会舆论,上级政令,铺天盖地冲进事发单位。一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架势,为查情况,媒体不惜“掘地三尺”,事发单位恨不得“钻进地缝”,上级部门火冒三丈,恨不得来个“过肩摔”,了结此事。媒体注意的只是新闻,新、奇、怪;事发单位毫无悔改之意,东挪西盖,只求此事速度过去;上级部门,官方声明、红头文件,却始终不达“痛点”,甚至这次事件的声明,下一事件改个题目就能用,声明即是“万能模板”。
问责之中走过场。到了问责、定论的时候。媒体“穷追猛打”,事发单位供出主谋,还一定要加上一句:他是“临时工”,上级部门发文默许,于是此事就此盖板。轰轰烈烈的事件,就这样草草收场。媒体见没新闻可挖,就撤了;事发单位见风头过去,就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问责,毫无现实意义,只是一少部分人,牵着舆论跑而已,骗的一票观众伤肝动火。
问责之后无变化。事发单位一切照旧,走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临时工”,又有更多的“临时工”投入工作。没有有力的监管,一切问责体制都是“浮云”。问责,不过是一个开脱的新理由,还如此冠冕堂皇的大占版面。为一改混乱的“问责现场”,当务之急,新建独立运作的监管部门,树立媒体正确的新闻观念,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