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上班时间逛淘宝、玩游戏,湖北来凤县严厉整治“公务员开小差”行为。近日,来凤县纪委公开曝光了一组暗访视频,督促公职人员改进作风。(据4月10日新华网社)
自去年2月开始,暗访组在来凤县宾馆、茶楼等公共娱乐场所和全县企事业单位不定期、不定点地进行视频抓拍和暗访,目前已组织近300次明察暗访,行政事业单位179人次被问责,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有60人次。
身为国家公职人员,上班时间“吊儿郎当”,打麻将、打游戏、打瞌睡、看电影、吃零食,为群众办事“脸难看”、打“官腔”……等等这些现象应不是个案,前不久武汉市就曝光部分公务员新年上班首日脱岗、拜年、上网、购物。由此看来,估计全国各地不可避免存在上班时间“吊儿郎当”现象,但这样的事情缘何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机关效能监察制度不健全,还是公职人员对制度缺乏敬畏感?是源于公职人员淘汰机制不健全,还是普遍存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思想?有关部门当认真反思。笔者认为,针对公职人员上班“吊儿郎当”现象,效能机关和主管部门应动真格,让一些干部谨记“一朝享玩乐,数年白努力”的深刻教训。总的来说,干部队伍整体上是好的,但在作风上还存在问题,特别是“闲话风、吃喝风、玩乐风”在少数干部中还比较突出。在工作时间内,有的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喜欢吃喝,拉拉扯扯,沉湎于低级趣味。这些现象尽管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在社会上却造成了恶劣影响,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威信。
国家公职人员也是人,也有娱乐的需要,也有这个权利。工作之余需要放松,和家人、朋友一起,去唱唱歌、跳跳舞,很正常。但是,如果和工作搅和到一起,打着工作名义进行娱乐,或唱“进入娱乐场所是工作需要”的高调,就令普通群众也无法容忍了,公职人员应该遵守工作纪律,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不能愧对自己那份“薪水”。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不会反对国家公职人员娱乐,也不会反对国家公职人员正常地利用业余时间出入娱乐场所。群众反对的,是官员假公济私、“挂羊头卖狗肉”、权钱交易、进入娱乐场所搞腐败。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公职人员上班时间“吊儿郎当”的严办查处能否常态化?能否贯彻到底而不循私情?笔者认为,要想治理慵懒玩乐,一方面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大精兵简政力度,让所有公职人员满负荷工作,对不认真履职的官员严肃问责;另一方面,公职人员拿着纳税人的钱,在工作时间的举动,理应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创造条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让媒体、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目光抵达公职人员的办公桌和饭桌。让公职人员在上班时间“吊儿郎当”付出巨大代价,一切归于远点,不来事后写检讨区别对待,治病救人。
如此一来,国家公职人员谁还敢在工作时间内“吊儿郎当”?不动真格,应无威慑。常言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效果又在哪里?依然犯“坐而论道”、“虎头蛇尾”、“知难就退”和“推诿扯皮”等四种习惯性错误。若不惩前如何毙后,隔靴搔痒只会是“纵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应是古今通用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