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研发现,在一些政府预算中,“其他支出”数额巨大,在一些基层政府尤为明显,最高的能占本级支出的40%左右。某市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按功能分类,“其他支出”达146亿元,占总支出的11.6%,仅次于教育支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蔡立辉认为,“其他支出”看不到具体支出用途,奖金补助、吃喝招待等超标费用都可罗列其中,自然让一些地方政府“爱不释手”。(据4月1日《新京报》)
面对高达146亿元的“其他支出”,公众不免要问,“其他支出”究竟花费在了什么地方?如此巨大的“其他支出”项目,当应给公众一本“明白账”。事实上,一旦有了“其他支出”这样一个“筐”,那么,诸多不合理的花费都可以胡乱“装”入其中,这样一来,“三公”消费阳光透明运行无疑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而就是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要求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在当前中共中央大力倡导厉行节约的大形势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当应做到严格的控制与把关。我们清楚,这些年来,无论是公款大吃大喝歪风的盛行,还是公款送礼等问题的存在,以及不少财政开支被无端用于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方面,不仅导致了财政开支的无端挥霍,也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党风政风。不可否认,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的财政力量不断得到加强,但这绝不能成为挥霍浪费的理由。
俗话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面对有限的财政资金,当应将每一笔资金不折不扣地花在“刀刃”上,因此,财政开支必须要做到科学严格的预算,要真正确保其在阳光下运行,这样的话,也能够有效地防范腐败。另外,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不断强调要做好“三公”消费的透明工作,这既是对打造廉洁政府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让广大公众更好地监督政府。然而,在推进财政开支阳光透明运行的过程中,有了“其他支出”这样一个荒唐的“筐”,那么,其他公开似乎也只是摆设。
无论如何,面对巧立名目的“其他支出”,当应引起各级政府的认真反思,不仅要坚决果断地铲除这个“藏污纳垢”的“筐”,更需要真正保证每一笔财政开支在阳光下运行,因为,我们深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