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部门纷纷选派机关干部包扶贫困村,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了基层群众,推进了农村发展。但是,一些贫困村屡穷屡帮、屡帮屡穷的现象仍然存在。
也许,有些贫困村存在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帮扶起来难度系数大,效果不明显,但是,走不出屡帮屡穷的怪圈,从主观上说也有三点重要原因。首先是临时帮扶心态作怪。有的帮扶单位认为,帮扶活动只是暂时安排,存在严重的应付心理,从思想上行动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包一天算一天,落实帮扶举措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太看重短期效应,不注重长远利益,一条路今年修明年坏,导致基层群众年年修路,年年路不通。其次是造景工作模式作怪。有的帮扶单位,只求表面成绩立竿见影,不求发展后劲厚积薄发,习惯于猜上级心思,顺领导心意,上级领导习惯于看哪里,就在哪里造景遮丑,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百无一用,经过一轮又一轮帮扶,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硬骨头”一次次被遗留下来。再次是错位帮扶项目作怪。有的帮扶单位,贪现成、图省事,管水利就打打井,管交通就修修路,缺乏与群众深层次地沟通,帮扶项目针对性不强,做不到适需对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
如何走出屡帮屡穷的怪圈,笔者认为,一是要抓根本、求长效,实行一帮到底制度,严格落实帮带责任,真正为基层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从而避免临时帮扶心态和短期帮扶行为,让帮扶举措更加持久有力。二是抓考核、强激励,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既看重帮扶过程,又看重帮扶成效,既看重工作显绩,更看重工作潜绩,既要重点突破,也要整体推进,通过强有力的考核激励举措,把帮扶部门的精力集聚到扎扎实实开展帮扶工作上来。三是抓作风、正导向,坚持走群众路线,着力改进干部作风,促使干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零距离服务,本着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说实话、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增强帮扶的针对性,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注重以实践和民意标准为干部打分,把干部选拔任用的权力更多地交给人民群众,让干部向群众负责,为群众服务。(张北张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