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江华
2013年03月26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在大山
离这个大山越远,我们就被大山牵绊得越紧
在金菊小学的老师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封大红书信,热情赞扬朱文君、曾祥志重返大山献身教育的感人事迹。该信结尾的落款是“梅言”。
“梅言”是一位来自萍乡的成功女士,因被两位老师的事迹感动,她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学校募捐了总额为9万多元的“日出大山”奖学基金。
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关注这所简陋的乡村小学。2012年以来,有20多批次,近百名爱心人士前来看望和捐赠,建立起一个有1000多册图书的图书室,学校有了电脑、乒乓球桌、篮球、羽毛球等文体器材。
目前,金菊小学有六名老师,其中三名在编老师,三名代课老师: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在此实习的老师谢园和刘昱,还有一名代课老师喻丹芬。喻老师几年前曾在此任教,后离去。受两位年轻老师精神的感召,她也毅然辞去宜春的财会工作,重回大山。
“工作一段时间,迫切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曾祥志说,“如果孩子们发现老师没有新知识,都是一些老套路,就不会再作兴(尊重)你。特别希望有机会进修,更好地教山里的孩子们。”
曾祥志同时还带三四年级的音乐课,他将自己读书时学的校园歌曲和红色歌曲几乎全教了孩子们。
“山里的孩子对需要背诵的基础知识学起来比较轻松,但阅读和作文相对较弱,这与他们知识面不宽,所处的环境闭塞有一定的关系。”朱文君说。
在朱文君简陋的宿舍里,记者发现了压在书桌玻璃板下的一张书签:“离这个大山越远,我们就被大山牵绊得越紧;只有身处大山的怀抱,我们才能感受大山的期盼和真诚!”
给他们希望,给大山希望(记者手记)
金菊小学是柘塘村4所完小之一,一至六年级,加上学前班,共有84名学生。按教育术语来说,属于明显的成班率不足,甚至可以说如此设置学校不科学。然而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村民分散在大山深处,撤并哪一所,都会给孩子上学带来极大不便,也有安全隐患。
大山寂寞难耐,清贫难守,当地学校老师几乎一年一换。每年开学,村民总担心孩子因为老师离去而读不上书。由于条件艰苦,有的刚分配至此的年轻老师甚至在报到途中就决然离开;有的老师辞职外出找工作;有的老师参加选拔考试进入城区学校;还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干脆转行,考入行政事业单位。在农村,像金菊小学这样的边远山区学校,老师流失并非个别现象。
采访中发现农村代课老师数量还不少,柘塘村4所完小有24名老师,在编老师和代课老师各占一半;慈化镇中心小学所辖农村小学共有291名老师,其中代课老师96名;袁州区农村小学共有4000多名老师,其中400多名代课老师;宜春市共有34649名老师,其中代课老师1396名。
代课老师们对缓解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缺乏师资这一突出矛盾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根据老师带学生的比例,小学是1∶20;中学是1∶13,仅宜春市如果没有这1396名代课老师的坚守,就可能有1万多名适龄孩子无法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师扎根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稳定并充实山区教师队伍,对长期在山区从教且表现突出、成绩优良的教师,要从工资社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只有全社会都能关注和关爱农村教师,给他们以温暖和希望,农村教育才有希望,大山里的孩子才能拥有微笑和未来。
(以上照片均为记者任江华摄)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