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大学上下铺的兄弟,共同选择进大山执教;双双考上大学生村官,却又为了孩子一起重返大山。请看朱文君、曾祥志——

青春派:大山里的别样青春

记者  任江华

2013年03月26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初进大山

“第一次去学校,感觉路特别漫长,怎么走也走不到”

2010年8月底,他俩从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通过全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双双被录用,后分配到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中心小学。

金菊小学隶属于镇中心小学,也是当地最偏远的村级完小之一,位于赣西边陲大山深处,与湖南省浏阳市比邻,海拔800多米,学校到慈化镇有17公里山路,再到宜春市区还有80多公里。

由于地处偏远,总是留不住老师,分配到此的老师大多工作一年或一段时间就调离或辞职。每年开学,村民总担心孩子没老师教。

当听说金菊小学缺乏老师时,朱文君、曾祥志主动提出,“我们去!”

朱文君、曾祥志都是1988年生人,分别来自江西省赣南老区的瑞金市和南康市。他俩大学是同班同学,还是上下铺的室友,在大学双双入党。

8月27日早上9时许,时任校长杨石根租了一辆面包车来接他俩到学校。

“那天也下着濛濛细雨。”朱文君说,“第一次去学校,感觉路特别漫长,怎么走也走不到。”

对于即将工作的学校,他俩充满了好奇,不时向校长发问。

“学校有多少老师,多少学生?”

“4名老师,65名学生。”

“是一个班吗?”

“全校!”

“那教学怎么组织?”

……

等他们到达学校,刚好闻到同事做午饭炒菜飘出的油香。

“心里拔凉拔凉的,冷了半截!”虽然思想有所准备,但看到眼前学校的简陋和四周环境的凄凉时,他俩禁不住有些失望。

很快分配教学工作,朱文君包班五年级和学前班,曾祥志担任三、四年级的数学、音乐和科学课老师。

经过紧张的备课,他俩站到了讲台上。

朱文君还记得第一次站到讲台的忐忑,因为他是以数学教师考进来的,但学校缺语文老师,他同时兼教语文。

“没有老教师和同事请教,也不可能到邻近学校去向同事请教,走不开。”朱文君说。

他俩每天6节课,在讲台一站就是一天。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

除了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有时放了假,学生都回了家,同事也回了家,学校里空荡荡的,就剩他俩。两人就“斗牛”打篮球,锻炼身体,打发时光。

生活也很不方便,特别是洗澡,每天拿个盆子接点冷水,就在厨房外面将就,一直洗到11月,天气实在冷得受不了,才到屋里。

难得到镇里一趟,报纸杂志通常一个月才能收到一次。地处宜春、萍乡与湖南交界,移动信号是萍乡的,电信信号是宜春的,联通信号是浏阳的。在当地打个手机,移动与联动都得跨区域漫游。

“从城市来到偏僻的山村,真感到有些压抑。”曾祥志说,“人家期盼双休日、放长假,我们却很怕。学生放假回家,学校冷冷清清,十分寂寞。这个时候,就会特别想家,思念亲人。”

既来之,则安之。他俩克服种种困难和不便,一心扑在教学上,短短一年,学生的成绩与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年秋季学期考试,曾祥志所教的四年级数学成绩排名全镇第一,朱文君所教的五年级语文成绩排名全镇第三。

学生家长高兴地说,朱老师、曾老师在这里教了一年,就把山里娃们调教得活泼开朗,以前满口方言,现在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的孩子虽然成绩提高不是很明显,但学习习惯好了许多。

但是寒假回家和同学聚会时,听他们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他俩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回校后,两人互相鼓励要考出去,离开闭塞的大山。“至少到城市里或距城市近一点的地方。”朱文君说。

2011年6月,他俩参加了湖南省大学生村官考试并被录取。朱文君被分配到炎陵县某乡镇计生办,曾祥志被分配到攸县城关镇,后被县委组织部借用。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