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转变作风
以“十破十立”为重点,在全省开展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转变作风,3万名干部、大学生下基层
贵州的“中国梦”,要靠解放的思想去推动。
贵州的“中国梦”,要用聚力的实干去实现。
点燃每个人的激情与信心,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关注点。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力推进同步小康建设的过程中,贵州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意志、点燃激情,在转变作风中迸发活力、推动跨越。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以“十破十立”为重点,在全省开展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破除制约贵州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体制障碍,促进全省上下观念新、方法新、作风新,各级干部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广大群众创业、创新、创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十破十立”,指的是:“破除信心不足的思想,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破除自我满足的思想,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破除消极等待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破除怕担责任的思想,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破除说多做少的思想,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破除反应迟缓的思想,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破除忽视产业的思想,树立工业强省的意识;破除不跑不要的思想,树立积极争取的意识”。
一场广开言路、问计于民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迅速在全省掀起。
省检察院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当日事当日毕等措施;团省委通过活动激发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的激情,让青春在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中焕发绚丽光彩;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要求全州上下对照标杆找差距,改进作风,破解难题,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贵定县创造性地推行了科级干部、挂职干部和驻村干部“三级召回”制度,破除以往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旧传统,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余庆县松烟镇开展“干部双向选择”,把干部选择权下放到各股、站、所,动动干部的“铁饭碗”,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榕江县破除就近搬迁安置的常规,开启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把计划乡摆王、摆拉两个村303户苗族水族同胞,陆续从边远的月亮山腹地移民到县城,并帮助他们就业。
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同步小康的保障。为了群众的信任和期待,作风就要更加过硬。作风是形象,更是力量。
踏着嶙峋的山路,长顺县敦操乡34名干部背着装满生活物资的背篼为村民送上生活必需品。小小背篼,盛满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盛满了爱岗敬业的职业期许,盛满了与百姓的“鱼水情深”。
“背篼干部”只是贵州干部同步小康路上的一个缩影。
今年,贵州省委决定在坚持“帮县、联乡、驻村”工作的基础上,选派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成队建制对6000个行政村进行集中帮促。
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专业村,切实提高“帮县、联乡、驻村”工作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黔西南州组建370个“金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按照“熟悉农村工作、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和领导发展能力强、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标准,明确370名驻村工作组组长,选好配优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
贵阳市在驻村点安排上,围绕有利于整合派出单位资源、有利于发挥干部特长、有利于解决村一级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驻村干部。重视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抽调120名80后年轻科级干部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
关岭自治县在驻村干部选派上注重老、中、青搭配,在安排干部驻村上注重发挥干部特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将烟草部门干部调整到烤烟种植大村,将法院干部调整到治安乱村等,提高驻村工作针对性。
3万名干部背起行囊,奔赴全省6000个重点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沉下身子领着群众琢磨村里的事。
拼搏奋进、充满自信与激情的贵州,努力实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双重崛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贵州同步小康,终将梦圆。(记者 朱邪 干江东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