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小康自我加压
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2012年召开的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把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有目标,有指标——自抬门槛,自加压力。
在全面同步小康创建工作中,结合省情,我省提出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
“三个不能代替”,即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的“三个不能代替”,通过同步小康创建,切实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民生得到改善,人们感受到巨变。
“三个核心指标”,即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贵州省有农村贫困人口上千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以上。面对差距,贵州唯有自我加压、奋力追赶。
核心指标的目标值是以县为单位设定的最低标准,对发展困难县来说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标准。省委、省政府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以干事创业的实绩造福于民,全身心投入到同步小康创建的工作中。
有路径,有步骤——壮大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对我省而言,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贵州特色的路径选择。
我省县与县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据初步测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县与最低的县相差40多个百分点。2013年1月1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各县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分类分期有序推进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抓两头带中间”,鼓励发展先进县率先达小康,支持发展中等县尽快达小康,帮助发展困难县如期达小康。通过省直管县试点、“撤乡建镇”、“撤镇改办”等探索实践完善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县域功能和发展活力。
从2013年起至2020年,我省将对88个县进行监测考评,每年发布各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监测报告。
既要赶,又要转——“两加一推”,后发赶超。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过去五年,贵州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了一番以上,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排位上升到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创造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的“贵州速度”。
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目前,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全国平均水平8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
今后几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我省肩负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要做到在赶超中转变,在转变中赶超。
“赶和转”、“好与快”是辩证统一的。处理好“赶”与“转”的关系,首先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把“慢”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就我省来说,只有加速发展,才有科学发展,才能缩小与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跟上全国发展步伐。
同步小康有时间表,倒逼贵州要加快发展,必须把发展的速度拉起来,否则会被甩在小康的门槛之外。保护好青山绿水,倒逼贵州要转型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变青山绿水为“金山银水”。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主题,突出主线,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以调整促转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着力扩大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着力突破交通、水利、环保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切实提高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
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城镇化率低,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瓶颈,也是贵州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所在。省委书记赵克志准确概括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贵州发展的重要作用:“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
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2010年下半年以来,“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相继“出炉”。贵州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走有特色、集约型、生态化的山区城镇化道路,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批复实施,大力培育发展黔中经济区城镇群,推进贵阳至各市州中心城区城镇带建设。
有信心,有勇气——凝聚力量,奋力攀高。
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树立和形成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文化思想。在干字当头中推动后发赶超,在改革开放中树立包容合作文化,全省干部群众的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前所未有的坚定。
信心来源于中央给力、自我发力、社会助力。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首次从国家层面将贵州的战略定位确定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以及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及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这一文件的出台,象征和标志着中央将贵州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为贵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还用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激发了黔中大地积蓄已久的力量,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贵州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贵州迅速梳理出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银企对接。截至目前,共有35个国家部委或单位相继出台了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
2012年,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6%,继2011年后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贵州高原一片繁忙,一批产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一些企业夜以继日加紧建设,一些投产达产项目已效益初现。仅一年多的时间,在中央及国家部委支持下,贵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大批产业项目已从国发2号文件中“落地”到黔中大地。
信心来自“双重机遇”、“双重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国发2号文件深入实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贵州发展活力迸发,进入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蕴蓄强劲发展动力。
贵州比较优势显现。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日益突显。能源、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劳动力等要素充分,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原材料精深加工提供了重要基础。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文化多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贵州后发优势突出。借鉴和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高端引进、高头嫁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利用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心来自“五重红利”的不断释放。
资源红利。我省能矿、文化、旅游、生物资源丰富。随着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潜在的资源都会升值。
生态红利。我省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拥有投资者非常看重的生态条件。外来投资者、旅游者都能分享生态的美丽。
劳动力红利。我省每年新增60万劳动力,每年返乡40万到60万农民工已成为熟练工人,具有投资者非常看重的打工经验和素质。
政策红利。有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特别是国务院的2号文件,专门就贵州又好又快发展出台含金量很高的政策,这个红利正不断释放。
改革红利。逐步营造改革开放的红利,让更多的人分享贵州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