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这是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向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发出的动员令。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制约实现“中国梦”的体制机制性“硬骨头”、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的“硬骨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骨头”等艰难繁重的任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有一点“闯”的精神、“冒”的勇气,敢于、善于啃硬骨头。
“啃硬骨头”,要有敢于担当的魄力。古人说:“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党员干部,职务意味着服务,权力意味着责任,要啃“硬骨头”,做利发展、谋民生的大事,就要敢于担当,敢抓敢管。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做“老好人”,不当“太平官”,只要是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事,就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不退缩、不扯皮,用心谋事、尽心干事,切实履行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神圣使命。
“啃硬骨头”,要有敢于碰硬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干部要敢于正视矛盾,敢于碰硬,敢于迎难而上。碰硬,不是鲁莽,不是蛮干,更不是胡干,而是一种破解困难和问题的招法,体现的是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破解瓶颈难题的能力。要破得了难题、啃得下骨头,就要善于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摸索方法,学会用科学发展的方法,具备“逢山开路、逢河搭桥”的过硬本领,能够在复杂问题、艰难险阻中披荆斩棘,善干善成。
“啃硬骨头”,要有敢于创新的活力。敢于“啃硬骨头”既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党员干部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既是对能力的实际考验,更是智慧的彰显。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永不僵化、永不懈怠,找准“啃硬骨头”的方向和方法,不断探索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新举措,总结推广在民生保障、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硬骨头”,党员干部既要有敢于“啃”的魄力,又要有善于“啃”的能力,还要有乐于“啃”的活力,唯此才能在“啃硬骨头”中涉过险滩,冲出迷雾,托起“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