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与新晋诺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面对面——

走近科学家: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记者  赵永新

2013年01月18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科比尔卡夫妇近照
  赵永新摄

在很多人眼里,受人尊重的科学家似乎遥不可及。

他们为何走上科研之路?他们有怎样的科学理想?他们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私底下是不苟言笑还是活泼健谈?

为了展示科学家的真实风采,本版推出“走近科学家”栏目,敬请关注。 

1月13日上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和他夫人田东山,出现在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里。作为该校的客座教授,今后每年他将在这里工作3个月。

蓝色的休闲西服,青色的牛仔裤,不离身的黑色背包;说话低声细语,回答提问时甚至有一些紧张、脸红——这样的外表、举止,很难让人把他跟诺奖发生联想。

然而,两个小时的面对面采访下来,记者暗自赞叹:这才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持续研究近30年

两度因经费陷入困境

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坚持,永不放弃的坚持

1981年,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的科比尔卡当了一名内科医生。他工作认真,对每一位病人很友好。在用药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药物的靶标都是GPCR(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有800多个家族成员的GPCR是人类基因组编码中最大类别的膜蛋白家族,几乎与人体生理代谢的各个方面都密切关联。

“能不能通过对GPCR的深入研究,帮助研发出让病人更快康复的药物?”强烈的兴趣使他放弃了可观的收入,在1984年加入杜克大学教授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他与科比尔卡一起分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实验室,在其指导下作博士后,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之路。

科比尔卡获得诺奖的主要成就,是其对Beta2肾上腺素受体的出色研究。在庞大的GPCR家族中,Beta2肾上腺素受体被称为“最标准的模式受体”。当人遇到危险或紧张时,位于细胞膜上的它能迅速接收人体发出的信号——肾上腺素,然后细胞就能快速做出心跳变快、呼吸加速、肌肉收缩等生理反应,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危险。由于是“最标准的模式受体”,所以对它的研究也极具风险和挑战。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以乐于支持长时期的高风险研究而著称,科比尔卡从1987年开始就得到其持续的经费资助。然而,到2003年,研究所却停掉了资助,使科比尔卡的实验室陷入困境。但他并未因此放弃,依然坚持做下去。

4年之后,正当他的研究就要出结果的关键时刻,他又一次面临类似的遭遇。资助方发出警告:不能再花一分钱了!多亏斯坦福大学和系里出面,由Mathers基金会和Lundbeck公司提供了无条件的资助,避免了功亏一篑。

说到这里,田东山笑着插话:“我听到一种说法,科比尔卡自己掏腰包坚持做实验。这不是真的,他的收入是用来维持家用的。”

“我现在还是为经费发愁,因为我的实验太花钱了。”他说,科研经费是按人头算的,每人每年大约1.5万美元,实际上远远不够。“去年9月至今我完成了两份课题申请,目前正在写第三个。”

科比尔卡认为,获诺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聪明、创造力、敏锐,优秀的学生、出色的合作者等。“但最重要因素的可能是坚持,永不放弃的坚持。”

他补充道:另外还有运气的成分,就是“在那个时间,那件事情碰巧发生在你身上”。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