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永新
2013年01月18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客座教授”不是挂名
指导两个实验室确实有难度,但我会努力做好
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师生更愿意叫他“科弼华”——这是中国同事帮他起的中文名字,意为“科学庇佑中华”。
2012年2月,经施一公牵线搭桥,他被清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自己列出实验室的设备清单,自己招收实验室主管、博士后和博士生……同年4月,实验室正式挂牌。
“应聘清华是没有理由拒绝的机会。”他说,“虽然我永远不想拥有50个人的实验室,但我还是想在研究领域有所拓展。清华在世界上也是很好的大学,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有很多优秀的同事,包括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的同行,我们可以互相学习。而且,附近的北大又有很好的仪器设施和合作者。”
“‘客座教授’绝不是挂名。”他说,除了每年会在清华工作3个月,他会通过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等指导学生。
“我的目标是,指导好每一个学生,把清华和斯坦福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边相互交流、学习、促进,推动在这个领域的共同进步。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我会努力做好。”
“科弼华”这次来清华的目的之一,是面试明年秋天入学的研究生。除了能熟练掌握英语,他特别强调“有兴趣”、“敢挑战”。
说到这里,他说:“我有一点担心。获诺奖前只要看学生对我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就好;现在,我怕他们对诺奖更有兴趣。”
“那您怎样辨别?”
他笑了:“这个不能说。如果我告诉你,他们就知道该怎样对付我了。”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