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刘奇葆到人民日报社调研,就办好新闻评论、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改进文风、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等提出要求。(据1月17日新华社)
刘奇葆围绕服务读者、服务人民群众,给报社送出了宝贵的“办报经”。比如,他指出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办好评论,“使人们愿读爱看、受到启发”;要“使报道贴近读者需求,符合干部群众的口味”,“使版面更活更靓”;“要倡导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风格”,“让文章更加耐读耐看”。
在信息化加速和社会深刻变革的今天,新闻宣传的作用前所未有的凸显。人民群众期望充分的信息传播,社会进步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些都要求新闻人作出针对性的努力。刘奇葆的“办报经”,无疑为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各级新闻宣传单位加强和改进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
要有一种主动意识。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都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对事件作出事实性的描述,这已经难以适应读者对新闻深度的需要。新闻要从被动转向主动,主动去探求新闻事件背后的东西,对于负面的新闻要找到负面的根源,对于正面的新闻要找到正面的力量源。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评论的导向作用,敢于并善于亮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去引导读者、引导社会来正确认知某一新闻事件,防止负面情绪,并从中汲取正能量。
要有一种人本情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新闻媒体不能只关注某一类光鲜的群体,只去追逐那些才子佳人、明星大腕、高官显贵,而应当更多地关注普通老百姓,关注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人,甚至那些我们根本看不见、生活在阴暗角落里的人。这是新闻人必须具备的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本情怀,具备了它,我们就自然能“贴近读者需求,符合干部群众的口味”。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人本情怀不是民粹主义,也不是反精英,而是对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积极反动。
要有一种创新精神。文字是一项容易滑向枯燥的工作,好的新闻宣传作品,无论是报道还是评论,最起码在文字上都是活泼的、新颖的。记者也好、评论员也好,无疑都是文字工作的高手,理应“惟陈言之务去”,用短、实、新的作品来吸引读者、表达自我、传播能量。无论是报纸的编辑,报社的领导,还是新闻主管部门,都要有这么一种鼓励创新的精神和改进文风的决心,让新闻宣传从大话、套话、空话中走出来,以“小清新”的模样走进读者心里,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