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河南鹤壁工程招标改为现场摇号产生,以防权力寻租

蹲点·沉下去,观察中国:摇号招标,阻击潜规则

记者  王汉超

2013年01月16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程序为什么还要摇号?

明定规则难以执行,只能减少权力干预

在河南鹤壁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开标室,一个场景如今变得很常见:一双双眼睛盯着标有数字、上下翻滚的16只乒乓球。这不是彩票开奖,而是鹤壁市工程招投标的现场电视转播。最后,有3只乒乓球会在业主、招标代理、投标人、公证员面前弹出,分别代表3家候选中标人,其中第一个球选出的是第一中标人,如审核合格,将正式中标。

不到一年时间,鹤壁已经进行摇号招标百余次。初步统计称,目前已在林业、国土、水利、交通、城建、教育等部门成功摇号进行各类招标共计144个,涉及资金11亿多元,节约资金1.5亿元,各类投诉大幅度减少。 

摇号招投标?想到这个办法并不难,但付诸实践却要不小的勇气。谈起制度设计的初衷,鹤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许兆儒讲了一个故事。曾有单位为领导们分配新办公室,有领导打招呼要好位置、阳光房,但僧多粥少,好房间有限,哪个也得罪不起,经办人着实苦恼。最后找到的解决办法很简单——抓阄,各位领导都没意见。许兆儒说:招投标,敢给你打招呼的,往往也是你的领导!

这种打招呼、被公关,后果严重。尽管《招标投标法》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明确评标由评标委员会负责,有着招标、投标、评标、定标一系列流程。实际情况却是,在评标委员会中,业主对谁中标有相当大的操作支配空间。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统计,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纪案件2万余件,其中案发招标投标环节的就有3305件,占15.2%。郑州市检察院的一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部分工程招投标职务犯罪预防调查中,28起行贿案中,对象为单位一把手的就有25人,约占90%。

这里面的“猫儿腻”,不外乎领导干部插手,明招暗定;挂靠借用资质,围标串标;招标代理机构违规操作,串通勾兑;评标专家人为操弄,评标不公等。任何不公,势必滋生大量腐败。例如,一个厂房改造招标,业主授意招标代理公司,改动、调包专家评分,使内定单位中标。某医院院长,亲自主持投标资格预审,亲自参加评标,担任评标委员会主任,给其他评委打招呼,共操纵9个项目18个标段评标。某市政电力安装市场,被3家公司反复中标基本垄断。

这些招投标潜规则,早已不是秘密。其根源在于权力的频频插手,规则难以执行。要项目就要找权力、托门路的风气大行其道。2011年底,鹤壁市痛下决心,由执法监察室牵头,成立了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等单位参与的招投标体制改革小组。

抓阄分房的老办法再一次浮现在人们脑海。在难以保证规则严明的情况下,只有概率最能体现公平。对人要最大程度削权、限权,减少权力干预。

许兆儒表示,招投标环节问题多发,改革完善招投标办法是中纪委、省纪委的明确要求,是群众关注度呼声很高的热点,是必须应对的课题。招投标看概率,不是夺了谁的权,因为这个所谓的“权”,本就不属于谁。这是对工程的保护,对干部的保护,对公正的保护。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