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各种检查评比最多、最繁忙的季节。近日,在广西一个山区市采访时,记者发现一位副市长满脸都是倦容。原以为他生病了,他苦笑着摇摇头:病倒没生,但今天一连赶了5个会,还要赶3场接待,实在太累了。
刚呼吁让副县长从“一天陪洗8次温泉”中解脱不久,又现副市长“一天赶5个会、3场接待”,“无休止接待”仿佛就是一个不灭的“咒语”,即使有中央“八项规定”这张“护身符”也难将其打破,难道就只能让基层干部们一个劲儿的“吐辛苦”、“晒惨状”?就只能任这股“阴风”肆虐?年终“接待忙”的困局真就不能打破?
笔者在这里不想谈什么“作风关乎政风”的大道理,把这老生常谈的问题“新鲜化”,也不愿去站在政治高度去评判国家体制,把这问题刻意“复杂化”,只想作为一个公民问问,“接待忙”何时能变“为民忙”?。
“忙、忙、忙……”,“忙”字后面的省略号似乎就会自我“繁殖”,变得无穷无尽。年终考核涉及各地政治成绩,这让基层干部由不得不忙,为接待疯,为接待狂,为了接待敢用命挡,其情可悯,其遇可被,其精神可嘉!不过,由此倒是可以回应社会对官员只能“混混日子”、“养养身体”的言论。
换个角度来看,官员能够“为一杯酒跑一百公里”,难道他就不能为百姓喝一碗水跑一百公里?一天能够赶几个会场,难道就不能一天为百姓办事办几件事?能够对上级笑脸相迎,难道就不能对百姓平等相待?
可现实是一些地方百姓到机关办事,即使“说破嘴”、“腿跑断”,得到的结果仍然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如此反差怎能不令人气愤?“接待忙”之风不可涨,“为民风”更应该尽早吹起。
当然,我们欣喜的看到一些地方大胆改革,将年终考核进行“捆绑”,引入群众测评,大有将“接待风”变为“为民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