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龚金星 汪志球
2013年01月09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43.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以上
2012年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这样的城市规划,党的十八大以后属全国首家。
奋力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如今,只要你牵手贵阳,就难以相忘。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尝到了很大甜头,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
2012年,贵阳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7%,位居省会城市前列。而这5年实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3.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5%以上。
变“不爽”为“清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空气清爽、气候凉爽的贵阳,曾有很多“不爽”: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地理位置差;人均土地面积仅3.45亩,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资源少;工业基础弱,开发历史短,经济欠发达。
“家底薄”能不能建设生态文明?面对质疑,贵阳充分挖掘比较优势: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矿产资源丰富,磷矿占全国七成;有后发快跑、少走弯路、多选捷径的优势。
2007年,贵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谱写生态文明的“贵阳版本”: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精心编制十年规划,坚持“显山、露水、见林、透气”扩城区,实现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
2008年,贵阳市制定生态功能区划,确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观山湖区铆足劲搞“三产”,几年里建城区从17平方公里扩展到106平方公里,人口从5万增到27万,2012年完成3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发展增速领跑全省。
贵阳山多,拓展城市空间,“路”是拦路虎。5年来,贵阳修建“三条环线十六条射线”城市骨干路网,投资达420亿元,等于过去20年市政道路投资总和;开建“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和轻轨1号线、2号线,畅通发展的“生态经络”。
“每年植一棵树,收集雨水浇灌花木,分类回收垃圾,家里安节能灯。”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学生读本、市民读本、干部读本,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化渗透城市建筑、市民行为、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