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龚金星 汪志球
2013年01月09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既“追赶”又“转型”,助推生态产业迅猛发展
生态文明,既要拿来看,也要当饭吃。
贵阳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09年,贵阳作出部署:工业强市,将产业结构从偏重调到轻重协调发展、将产品结构从初级调到精深、将布局结构从分散调到集中、将所有制结构从国有经济占大头调到民营经济占大头,下大精力发展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磷煤化工、现代医药、特色食品、烟草制品等六大特色产业。
追赶、转型“同频”。贵阳通过建设小孟、麦沙等十大工业园,将上中下游产业聚集,让资源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贵州路发实业公司原来“靠矿吃矿”,每年卖原矿产值2个亿,投资3亿元新上磷化工装置后,把磷加工成磷酸一铵、磷酸等产品,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产值13个亿。开磷集团拉出一条循环产业链:废渣用来生产磷石膏砖,废水按质分级循环利用,合成氨尾气转化成液化天然气。2011年,全市磷资源就地转化率73.5%,新上项目100%。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几年间建成投产LED蓝宝石、振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最近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2012年249户生态文明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7.4亿元,同比增长31.2%,而同期用电量仅增长10.1%,实现低碳高效发展。
积极发展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在更高层上转型。“爽爽的贵阳”、“避暑季”、“温泉季”、“夏季会展名城”深入人心、声名远播,花旗、浦发、民生等国内外银行纷纷入驻。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3%,连续6年稳定形成“三二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贵阳市长李再勇说:“建设生态文明虽然增加了发展难度,但贵阳的事实证明,唯有如此,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从执法到造林,呵护青山绿水最大优势
青山绿水是贵阳最大的生态优势,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环保和建设一样不易,甚至难度更大、阻力更多。
“福海生态园”案件的审判中,贵阳动了真格。2008年,某开发商在市省级森林公园内修别墅,非法占用农用地17.82亩,滥伐林木43.86亩。铁腕“护林”不手软,开发商被判10年半。
环保执法硬起来。贵阳开展“打响森林保卫战”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查处涉林案件4153件,森林公安派出所增加到12个。
针对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这三口市民“水缸”水质下降严重的情况,贵阳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设立环保基金会,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将水质稳定在二类、三类。
“要建楼,还是要绿地。”这样的两难,贵阳经常面临。新建的筑城广场在市中心黄金宝地,有16万余平方米,建设之初,很多人主张搞商业地产。最终,市委力排众议建休闲广场。现在,这个“城市客厅”不仅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还成了旅游标志性景点。
最近3年,贵阳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资项目涉及金额都超过300亿元,对涉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的矿山开采项目,不仅一律不予审批,还不断淘汰电解铝、炼铁、水泥、黄磷等企业29户、落后产能266.5万吨。
2007年来,完成营造林101.77万亩,中心城区新建观山湖、花溪十里河滩、小车河3个城市湿地公园16平方公里。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