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与雷锋同行:京城好人

2013年01月05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刘学军与部分受他资助的孩子们在一起。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一口京腔,为人直爽。

  他是一个情动京城的好人,集很多传奇色彩于一身:

  23岁时,他从部队复员。因为救火负伤,做了开颅手术,被告知只能活两三年。然而,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如今已安然度过30年;

  31岁时,他办了病退手续,给自己找了一份“没有工资的工作”,一门心思帮别人。如今,他到底做了多少好事?没有人能数得清。

  他做好事不图回报不留名,但被他帮助过的人从未忘记过他,甚至在多年后找到了他。

  他叫刘学军,54岁,熟悉的人称呼他“京城好人”、“雷锋式的好公民”。 

  刘学军家里的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伟大战士雷锋”像,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年印刷的,定价0.15元。这张雷锋像已陪伴他47年。那是他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讲了雷锋叔叔的事迹,跑到书店买的。后来,不管家搬到哪儿,“雷锋”就跟着他走到哪儿。从那时起,“雷锋精神”就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发芽、生长……

  尘封的往事

  您还记得那20万元巨款吗?

  2011年12月初,人民日报刊发通讯《一辈子像雷锋那样——“京城好人”刘学军》,报道吸引了河北承德读者海燕的目光。北京知春路一带,姓刘的好人……看着报纸,一个念头在海燕姑娘的脑海里闪过:他会不会就是父亲生前多次念叨的那个北京好心人呢?

  上网搜索,打114询问……几经周折,她打听到刘学军的电话。电话接通了,像对暗号一样,海燕姑娘确信:他就是4年前那个拾金不昧的好人!

  “刘叔叔,您还记得那20万元巨款吗?”

  海燕姑娘的话让刘学军的记忆回到4年前,2007年底那个寒冷刺骨的上午。

  从承德老家带着十几个同乡在北京完成了一个小工程的于师傅,高高兴兴结了20万元工程款,准备回家过年。一不小心,却把装钱的塑料袋弄丢了!那可是十几个工人一年的辛苦钱啊!银行,卖煎饼果子的三轮车,公交车……来回找了大半天,寒风刮过京城的树梢,在于师傅的心里结成冰。

  正当于师傅焦急万分时,一个热腾腾的电话打了过来。一个中年男人乐呵呵的声音,问他有没有丢什么东西。

  打来电话的正是刘学军。当时,他去银行取医保卡的钱。因为有点饿,就去排队买煎饼。过了一会儿,城管来了,卖煎饼的推起三轮车就跑,人都散了。他回头一看,发现地上有个破旧的塑料编织袋,就捡了起来。打开一看,他吓了一跳:是两捆现钞,百元一沓,十沓一捆,足足20万元。

  “太大意了!”刘学军有点吃惊有点生气。塑料袋里有个身份证和小本本,还记着3个电话号码。其中一个电话与身份证上的名字能对上,他就照着号码拨了过去,电话就通了!

  当刘学军拎着20万元出现在于师傅面前时,于师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抽出一沓钱,塞到刘学军手上,刘学军坚决不要。那天,他跟热情的承德弟兄喝了几瓶“二锅头”,喝得大伙儿身上热气腾腾!

  这件事,他从没跟人提起。

  2012年1月10日上午,天很冷。海燕姑娘拎了两瓶酒,专程到北京刘学军家里登门致谢。她放下东西,朝着这个高个儿、平头、戴眼镜、穿军裤的中年人,弯腰行下一个大礼:“刘叔叔,我代表父亲和全家人来看您了!”

  海燕姑娘说,那年春节父亲回家过年后查出肝硬化,2009年过世了,“生前他多次提起这件事,让我一定要找到您,当面表达谢意。”

下一页
(责编:吴思瑶(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