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坚定信心 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企业界人士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2年12月03日10: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八大在确立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下,提出了文化显著增强的新要求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硬任务。实现这个目标,完成这个任务,文化企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总结行业、企业发展经验,探讨前进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新闻报道,11月27日,本报召开“文化企业界人士座谈会”,特别邀请14位文化企业负责人共聚一堂,畅谈心声。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演艺、出版、网游、新媒体……传统行业和新型业态同席交流,各抒己见;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各不相同,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深化改革,扎实做事,勇于创新,让文化产业跻身小康中国的支柱产业,让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事业成为小康中国的坚实支柱。

于是,观点在这里交锋,思想在这里汇聚。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对企业而言要怎样实施才更科学?”

“看待网游产业是否应摘下"有色眼镜"?”

“如何让文化产品贴近群众?”

“释放文化消费潜能需要做些什么?”

……

发展坚定信心,使命激发力量。文化企业家们思考和提出的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问题,引发了参会各方的热烈讨论,也在互动中为《经济日报》今后的文化报道碰撞出诸多颇有实践价值的新选题。相信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企业将在竞争中历练、在市场中成长,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加高质量文化产品的同时,让自身成为一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 张 宇

张 宇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的体会是需要从4个方面努力:

一是创造新型文化业态。演出领域是最传统的文化领域,大约人类有历史以来就有演出。但是,演出产业实际上也存在新型业态的概念,比如说我们从去年开始努力在做的音乐剧《妈妈咪呀》。这在欧美不是新型业态,但是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新型业态。我们在里面装了一点点的武术,装了一点点杂技,现在是在吸收别人的版本、别人的产业模式,未来我们可能更需要创造中国自己的模式,这个模式不能凭空创造,而是在创造和借鉴中完成中国的产业化。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产业无非是6个字:“可持续、规模化”。凡是不能成规模的东西,凡是不能长期持续下去的东西恐怕都不能称之为产业。世界上有成功的例子,如纽约百老汇那样的演出区域。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演出品种面临的都是这一问题,它既不能规模化,也不能长期不断地克隆,不断地复制。我们今天真的到了一个引进一种新的演艺业态来推动发展的时刻。

三是促进文化科技融合。这两者将来产生的增量效果可能我们现在是无法估计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其实是一个文化和科技互相撞击的历史。比如说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化就会仅仅垄断在社会极少数人手里,文化就不可能成为有规模的东西、有广泛影响力的东西。所以,科技手段的进入会让文化大大拓宽了领域。

四是扩大文化对外开放。我们公司过去叫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现在叫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走出去”始终是我们的重头戏。以去年为例,我们全年的大、中、小演出,包括和人家合作的演出大约在海外有6000多场。“走出去”有两块,一块就是金字塔基,就是总量,这个要多、要大,影响要广;但是一定还要有塔尖,有精品。因为没有塔尖就没有平台的概念,没有精品就没有影响力。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