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带来问题和挑战
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一方面,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孩子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学校较快撤并,造成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规划和布局结构。2001年至2010年,全国小学由49.1万所减少到25.7万所,其中农村占减少总量的87.6%。初中由6.7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其中农村占减少总量的91.7%。在学校撤并之后,一些非寄宿学生上学要起早摸黑,部分学生上学来回甚至要走3个小时。
二是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农村实行集中办学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上学放学路途安全难以得到保障。2011年全国有学生上学接送车辆28.5万辆,其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只有2.9万辆,占10.2%。
三是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不到位。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人员缺乏,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位不足,没有澡堂,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等条件跟不上。2010年全国3046个县级单位中,302个县生均学生宿舍面积小于1平方米,占9.9%;741个县小于两平方米,占24.3%。
四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面临新情况。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人数分别为1260.7万人、2200.3万人,分别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8.4%、14.7%。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存在大的制度障碍,对他们主要应加强关爱。相比之下,随迁子女带来的问题比较复杂。一方面,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应予保障,让他们与城镇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另一方面,过多的随迁子女流入某些大城市,导致这些城市教育资源紧张、不堪重负。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中高考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个问题牵涉面广,不同利益群体提出不同诉求,解决起来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