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6.91亿人,农村人口6.57亿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巨变,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发生着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准确把握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关系,科学应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城镇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历程,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作用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全面性。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布局、内容、手段乃至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是差异性。有些地方城乡义务教育已无实质性区别,有些地方则鲜受城镇化触动,还重复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三是长远性。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将长期存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直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优先领域,防止出现农村义务教育凹陷,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可以说,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多方面推动作用。
一是明显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改善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2.8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和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分别从46.8%、45.5%提高到54.6%、50.4%。崭新的校园校舍、鲜艳的五星红旗、朗朗的读书声,成了各地农村靓丽的风景线。
二是整体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环节。在追赶城镇学校的过程中,各地逐步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4%、98.4%,分别比2001年提高3.0和11.3个百分点。
三是初步催生了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雏形。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逐步向农村辐射。伴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初中普遍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施,教学点配备了光盘播放设备。于是,粉笔加黑板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互联网渐成农村学生学习、通讯、交流的重要载体。
四是持续提升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如农村小学英语课的开设率从2001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90%以上。许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生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持续提高,特别是2011年我国“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大大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为世界全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